中国出席奥运第一人是金陵大学毕业生

08.08.2016  16:35

        里约奥运会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你知道吗,上世纪初,现代体育在中国才刚刚起步,绝大多数中国人都还不知道奥运会。为了让中国运动员能够站到奥运赛场上并为国人争光,许多人为之付出了努力。其中就有一名金陵大学毕业生,1928年他以中国观察员的身份出席了在荷兰举行的第九届奥运会,成为中国正式出席奥运第一人。这里就来韶韶这位现代体育运动先驱和南京之间的深厚渊源。

        金陵大学最早开出体育课,让他从此与现代体育事业结缘

        1942年夏天,金陵大学广西同学分会“为联络各大学校友间感情起见”,组织了一支校友篮球队。7月25日这支球队与东吴大学校友队进行比赛时,上场激烈拼搏的队员里竟有一位52岁的老队员。他就是中国出席奥运会第一人、中国现代体育事业先驱之一——宋如海。

        宋如海是安徽安庆人,生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到金陵大学读书时已22岁。如今的南京大学校史馆还保存着他就读时的成绩单。宋如海是于1912年秋季入学的,至1916年春季完成学业,他在南京度过了4年时光。

        金陵大学是中国最早开展现代体育活动的大学之一。就在宋如海到金陵大学就读的第二年(1913年),金陵大学聘体育专家马克罗(Macley)为师范专科体育教授,最早开出了体育课,让学生们强身健体的同时,目的也是要培养一批从事体育工作的教师和组织者。

        在这段时间,金陵大学校园里运动锻炼蔚然成风,学生们的参与热情一浪高过一浪。1914年5月,金陵大学和杭州的之江大学、苏州的东吴大学以及上海的南洋大学、圣约翰大学和沪江大学一起,成立了“华东各大学体育联合会”,每年定期举办田径和各项球类比赛。而金陵大学校史资料中记载:“本校运动成绩在中国东南运动著名之六大学中颇称优胜”。而且,“本校之足球队,成立至早,练习亦精,于东方六大学足球队中可称强健分子”。

        在金陵大学校长陈裕光亲自为学生制定的《学生仪节》中,还专门规定了“运动礼仪”的内容:“如尔系运动者,当竭诚竭力运动以至终结;如尔系旁观者,当作汝队之后盾,胜勿骄败勿馁,敌队失败切勿喝彩或鼓掌。

        有这样良好的校园运动氛围,又接受过体育组织工作方面的教育,在宋如海的心底已经埋下了投身现代体育事业的种子。

        曾回到南京参与组建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

        从金陵大学毕业后,宋如海来到武昌,任武昌基督教青年会干事。从此他成为当时国内最积极为体育事业奔走的人士之一。他大力提倡发展体育运动,同时四处奔走呼吁各界重视体育事业,成立体育组织。

        1923年8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华教育改进社第二届年会上表决通过了一个关于“发起组织万国运动会委员会”的提案。万国运动会指的就是奥运会,这是国内最早发出的“成立中国自己的国家奥委会”的呼吁。与此同时,他们还提议次年春季选派专员赴在巴黎举办的第八届奥运会,以“调查运动情形”。宋如海名列该提案修正人的第一位。

        1924年5月,第三届全国运动会在武昌举行。宋如海作为筹备委员会总书记,为运动会奔忙的同时,继续参与倡议成立中国人自己的全国体育组织。

        他们的努力是有收获的——当年7月5日,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在南京东南大学里的一间化学教室成立。作为与会代表之一,宋如海重回自己读大学的城市,和来自全国各地的体育人群策群力,实现了中国体育人多年的梦想。他热切参加了各种讨论,提出了很多建议。他提出的“设董事九人”的提议得到投票通过。张伯苓、郭秉文、陈时、卢炜昌、聂云台、郝伯阳、沈嗣良、方克刚、穆藕初等9人当选。宋如海则作为协进会所设4位职员之一,成为这个组织的骨干。

        这个在南京成立的体育组织,后来得到国际奥委会承认,成为中国最早的“国家奥委会”。

        首次让国人直观了解奥运盛况并出版中国第一部介绍奥运会的专著

        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正式成立之时,第八届奥运会已经快结束了,此前提出的派人去观摩奥运会的计划自然未能付诸实施。4年后,1928年的第九届奥运会在荷兰的首都阿姆斯特丹举行,中国虽还是未能派遣运动员参赛,但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负责人王正廷布置宋如海作为中国的正式代表出席观摩。

        这一次出席观摩,被国内体育界视为承前启后的里程碑事件。1928年10月17日《申报》刊登《世界运动会中国代表宋如海返沪》的新闻,报道中说,宋如海出席奥运会,“颇为各国欢迎。大会毕,考察欧洲体育状况,业于十三日返沪,已向体育协进会报告一切,并有种种计划以提倡国内体育云”。

        在此之前,虽然奥运会已多次举办,中国不仅没有人参加,甚至可以说“几乎未闻有此名而知有此事。虽有知者,亦甚少数”。宋如海虽然只是前去观摩,却为提升奥运会在国内的知名度起到了很大作用。当时,宋如海从阿姆斯特丹给上海《申报》发回多篇“特约通讯”,开设了“第九届世界运动会记”专栏,首次让国人直观了解到奥运会的盛况和诸多细节。

        随后,宋如海又在1929年《东方杂志》第7号上发表了《阿灵比亚世界运动会简史》,这是民国史上最早详细介绍奥运会历史发展的文章之一。

        1930年3月,宋如海将自己在奥运会上所见所闻以及后来考察的感想,整理成《我能比呀·世界运动会丛录》一书,通过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介绍奥运会的专著。书前还附有《奥林匹克会歌》歌谱,这也是至今发现的最早把“奥林匹克之声”介绍到中国的记录。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本书里,宋如海将法语里表示“奥林匹克”的单词音译,由最早的“阿灵比亚”改成“我能比呀”,是有很深寓意的。他在书中这样告诉读者:

        “‘Olympiade’原系古希腊运动会之名称,世界运动大会仍沿用之。‘我能比呀’虽系译音,亦含有重大意义。盖所以示吾人均能参与此项之比赛。但凡各事皆需要决心、毅勇,便能与人竞争。”

        由此可见作为中国出席奥运第一人,宋如海对中国运动员参加奥运会比赛的向往。

        中国第一位国际奥委会委员王正廷为这本书作了序。他在序言里指出了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派遣宋如海首次出席奥运会的意义:“……立国族于大地上,任何事业,均应有所观摩,而始有长足之进展;故运动亦应为国际化。去年全国体育协进会推派宋君如海前赴荷兰参加第九届世界运动大会,即此意也。”

        由此可以看出,宋如海代表中国体育界第一次出席奥运会,寄托的其实是整个中国体育界的奥运梦想。

        中国人的奥运梦想终于在1932年成为现实:当年7月30日,田径运动员刘长春代表中国参加了洛杉矶奥运会的比赛。就在刘长春为参赛而全力准备的时候,宋如海将此前出版的《我能比呀:世界运动会丛录》一书里《记参与第九次世界运动会之盛况并述我见》的部分,于1932年6月11日起在《体育周报》分4期连载,以此为中国运动员参赛鼓劲。

        此后的1936年柏林奥运会,宋如海又一次成为出席奥运会的中国代表之一。归国后,他曾赶赴南京“报告此次在俄德意诸国考察青年训练事业之经过并呈具体计划”。这是宋如海和南京的又一段渊源了。(胡卓然)

来源:  南京日报    转自: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