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成立五周年总结大会成功召开

21.12.2015  19:23

  2015年12月20日,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成立五周年总结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创会会长顾秀莲;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李卫红;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顾问、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理事长田淑兰,以及教育部、民政部、中国关工委、教育部关工委等相关部委领导;基金会理事、顾问、监事;各专项基金代表;各级关工委、教育部门、妇联等相关单位代表;爱心企业、支持单位、捐赠人士代表;受益群体代表;各兄弟基金会、社会组织、友好机构代表及新闻媒体记者等300余人应邀出席。

  五年来,在民政部和教育部的指导下,在中国关工委、教育部关工委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在基金会理事会的坚强领导下,在各专项基金的共同努力下,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秉承“关爱育人为本,诚信服务为先,规范安全为重,持续发展为要”的团队理念,紧密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广泛开展多项且卓有成效的公益项目和公益活动。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提高薄弱学校办学水平、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助力实现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尽了公益组织应尽之责,用行动和实绩弘扬诠释了公益精神和慈善文化。

  基金会的工作围绕“学前教育、校外教育、家庭教育”三大领域,开展了“留守帮扶行动、圆梦行动、红烛行动、育德行动”四项公益行动,搭建了“公益项目、专项基金、教育工程、主题活动、表彰先进、教育培训、交流合作、指导服务、学术研究”九类公益平台。截至2015年12月,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已陆续设立专项基金65个,募集款物5.13亿元,在全国31个省区市开展公益项目和活动上百个,直接受益人群约295万人,惠及人群约737万人。基金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名不见经传到社会影响力和公信力大幅提升的转折跨越。经民政部专家组考察评估验收,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被评为4A级社会组织,迈上了新台阶,站在了新起点。

  基金会开展实施的 “留守儿童教育救助项目”,自2012年启动以来,已连续4年被选为“中央财政支持的社会工作示范项目”。该项目侧重西部地区、农村地区、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选择在留守儿童相对集中的学校建立“留守儿童教育帮扶中心”,让孩子们通过视频与父母亲情互动,弥补亲情缺失。中心还同时配套图书、教学教具、爱心礼包、文体器材、校服等,为改善孩子们的学习条件提供帮助,并相应开展教师培训。截至2015年11月,该项目已先后在甘肃、广西、河北、湖南、江西、青海、四川、云南、新疆等9个省(区)的36个县建立留守儿童帮扶中心139个,累计投入1864万元款物,直接受益人数超过16.65万人,取得了非常好的社会效益。教育部等5部门在《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工作的意见》(教基【2013】1号)中明确提出:“教育部门要协助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实施好留守儿童教育帮扶公益项目”。

  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萍在会上做了以《关爱育人,雪中送炭,服务教育》为主题的基金会五周年工作报告。她指出, 五年来,在民政部和教育部的指导下,在中国关工委、教育部关工委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在基金会理事会的坚强领导下,在各专项基金的共同努力下,秘书处坚决按照理事会的决策和部署,奋力拼搏,开拓前行,募集渠道不断创新,品牌建设初具规模,科学管理规范运作,队伍建设不断增强,逐步实现了基金会从原生态管理向分类科学管理模式的转变。其中,“留守帮扶行动”聚沙成塔,促进了儿童少年弱势群体全面健康成长。“圆梦行动”放飞梦想,丰满了青少年飞翔的羽翼翅膀;“红烛行动”春风送暖,点燃了乡村教师的希望;“育德行动”播种理想,丰富拓展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与途径。基金会五年来开展了包括留守儿童教育救助项目在内的一百多个公益项目和活动,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教育部关工委主任、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理事长田淑兰在第一届理事会工作报告中提到,五年来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发展迅速,成绩显著,最为关键的是有一个决策能力强,奉献精神好,求真务实的理事会。第一届理事会全体成员在工作中努力做到:一、把准大势,前瞻决策。结合基金会实际,准确定位“学前教育、校外教育、家庭教育”作为基金会服务的三大领域。确立“大公益观”、“大教育观”和“关爱育人为本、诚信服务为先、规范安全为重、持续发展为要”的基本理念,培育“公益、教育、未来、诚信、规范”等独具特色的基金会精神与文化。提出“严格基金管理,加强公信力建设;整合资源,加强品牌建设;多管齐下,加强能力建设;明确使命,加强文化建设”,保障理事会精神理念和精神能够落到实处。二、把定方向,准确决策。理事会确定“通过社会倡导、募集资金、教育培训、救助资助、开发服务等方式,支持我国的学前、校外和家庭三大教育领域,配合政府推动我国下一代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学习型社会,发挥社会公益组织拾遗补缺的作用”为基金会宗旨。提出了“注重素质能力提高,建设学习型理事会;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建设务实型理事会;保持不断进取精神,建设创新型理事会;严于律己善于用权,建设廉洁型理事会;坚持受益人利益至上,建设服务型理事会”的目标,以适应基金会蓬勃发展的需要。三、把握规律,科学决策。理事会从实际出发,着眼长远发展,培育公益品牌,逐步形成了“以品牌带动全盘,凭品牌提升质量,借品牌扩大影响,用品牌塑造形象”的理念和机制。总结打造了公益品牌“七个一”的必备条件,即:一个好的主题,一个有力的平台,一个可实际操作的方案,一个可以量化可以复制的项目,一个强有力的运作团队,一个科学合理的操作流程,一个完整有效的监控体系。四、把控节奏,及时决策。2012年初,基金会刚刚成立一年多,理事会在充分调研基础上,果断决定申报“留守儿童教育救助项目”,当年配套资金就达到了1:4,受到财政部、民政部好评。至今,该项目已经连续4年得到中央财政支持,成为基金会的品牌项目。2013年,在基金会初步具备申报评估资格的情况下,理事会正确判断形势,准确把握基金会发展阶段性特点,大胆申报社会组织等级评估,并提出了“以评促建,以评促管,科学发展”的指导思想。2014年基金会顺利通过了4A级社会组织的评定等级,同时有效促进了基金会的全面规范化建设。可以说,第一届理事会是奠基创业并带领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走过五年辉煌之路的火车头。

  她希望新一届理事会抓住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努力实现由粗放型,向精准型转变;由满足物质层面需求,向满足精神层面需求转变;由扩展数量,向挖掘内涵转变。

  全国工商联原副主席、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副理事长沈建国宣读了经理事会审议通过的《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五周年关于表彰爱心单位和个人的决定》。

  第十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关工委主任、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创会会长顾秀莲在大会总结致辞中向长期以来鼎力支持基金会工作的各有关部门、单位和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受到表彰的单位和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和崇高的敬意!向基金会各位理事、监事、顾问和全体工作人员表示诚挚的慰问和热烈的祝贺!

  她说,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走过了整整五年,回顾五年拼搏创业的风雨历程,基金会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取决于理事会的科学决策、关工委组织的大力支持、执行团队的拼搏进取。基金会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努力把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她鼓励基金会在今后的发展中,一要创新发展,发挥自身优势,释放活力,把公益慈善事业提高到新的水平。二要精准公益,确保各公益项目及活动落到最需帮扶对象身上,努力探索精准公益的新路径、新模式。三要继续加强自身建设,探索增加基金会行业吸引力的有效机制,培育一支专业化程度更高的核心运作团队,共同助力下一代教育公益事业长足发展。

  她希望基金会保持优良作风,发扬成绩,锐意进取,提升水平,在下一个五年里,取得新成果,创造新佳绩,为下一代教育公益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