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鲟“特种尖兵”抵达武汉 10天后或游进江苏

19.04.2015  11:32

  日前,现代快报启动了“守望家园 护航中华鲟”大型环保活动。4月12日,3000余尾中华鲟大军在湖北宜昌放流,开始了长江之旅。很多读者十分关心小鲟们的命运。它们游到哪了?这几天,中华鲟研究所的专家们和志愿者们一起密切追踪着中华鲟的一举一动。最新消息显示,由61尾植入声呐标记的中华鲟组成的“特种部队”中,最快的一条小鲟已经游出600公里,抵达武汉境内。再过十天左右,它们就能游进江苏。现代快报记者 徐萌 安莹

  小鲟到哪了?

   11条中华鲟暂时失联

  昨天上午10点多,中华鲟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欣喜地在“中华鲟志愿者”的群里播报:“超声波编号939的中华鲟今天上午率先通过武汉,武昌和汉阳的设备同时收到信号。武汉距离放流点约600公里。

  4月12日,在湖北宜昌市胭脂园长江珍稀鱼类放流点,3000余尾中华鲟大军开始长江之旅。在这些中华鲟当中,有61尾属于“特种部队”——科学家在它们的体内,事先植入了声呐标记,沿江的监测站点,可以通过声呐接受装置,定位每一条中华鲟的行踪。

  它们在长江里生活得好吗?中华鲟研究所的吴川向现代快报记者透露,4月16日,共有50尾中华鲟通过荆州沙市监测点。

  另外11尾小鲟去哪儿了呢?吴川透露,目前由于技术条件限制,站点接受信号的范围是1公里以内,只有中华鲟游进“视野范围”才能监测到。另外,小鲟们体内的信号发射器有一定的时间间隔,如果他们快速穿过监测点,正巧那段时间没有信号发出,也就接收不到。还有就是如果两条小鲟同时穿过站点,信号也会互相干扰。吴川举例说,“去年就有一条小鲟,过了第一站宜都之后,一直就没有它的消息,但在最后一个站点江阴与我们联系上了。

  吴川说,“其实有些遗憾,因为我们没有办法完全判断这些小鲟们在长江里过得好不好,我们将在5月份的时候在上海崇明岛的河口地区对中华鲟进行调查,来判断此次放流的情况。

   保护中华鲟

  养殖中华鲟也禁止食用

  南京市民胡先生说,家附近的菜市场有类似中华鲟长相的鱼类卖,“每条卖100多元,商家号称就是中华鲟”。此外,还有饭店将野生中华鲟作为特色菜肴。

  “可以说,市面上的中华鲟都是假的,多是杂交鲟。”中华鲟研究所副所长高勇说,鲟鱼共有27种类型,市面上所称的中华鲟,多是不同种类的鲟鱼之间杂交养殖而成,样子和中华鲟相似,食用合法。有的商家为了多赚钱,号称是野生中华鲟进行销售,并宣称具有多种食用、药用价值。

  高勇回忆,为了呼吁保护中华鲟,研究所开设了微信公众号,但网友的参与让工作人员哭笑不得,“八成的问题都是关于中华鲟怎么吃,吃了有什么好处,宣传保护还是任重道远。

  此次放流的3000尾小鲟,主要是2011年和2013年出生的人工二代。既然已经实现中华鲟人工繁殖,是不是只需要保护野生中华鲟呢? “目前,暂时没有法律规定中华鲟养殖几代之后可以食用。” 高勇介绍,中华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处于极危状态,禁止捕捞和食用。

  “人工培育的中华鲟并不多。”高勇介绍,国内只有两三家科研机构能实现中华鲟的人工繁殖和培育。

   志愿者故事

  他与小鲟有过一面之缘

  4月13日,现代快报封6版报道了《出征!中华鲟大军开始长江之旅》,3000尾小鲟从宜昌出发,要经历4000公里的生死考验才能抵达物产丰富的河口地区。每天有多少小鲟成功闯关,都牵动着人们的心。10多名读者拨打96060热线,愿意成为一名志愿者,为小鲟们保驾护航。

  “我们村在长江边上,村民以打渔为生,曾经和中华鲟见过面。”扬州市广陵区李典镇沿江村支书颜国明告诉记者,一两年前,渔民曾误捕了一条中华鲟,“背上有五行硬骨板,有十几斤重,身上还挂着标签。”颜国明回忆,那是自己头一次见到中华鲟,赶紧给当地渔政部门打电话,认定后再次放归长江。后来村里渔民又有几次误捕,“个头有大有小,都放掉了”。

  “渔民误捕很难避免。”颜国明说,当务之急是让渔民认识中华鲟、知道它们是禁止捕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