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年后野生中华鲟或将灭绝 两年没监测到自然产卵

09.04.2015  11:35
在长江中游弋的中华鲟 长江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供图 - 新浪江苏
来源: n.sinaimg.cn
在长江中游弋的中华鲟 长江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供图

  在地球上已经生活了1.4亿年、有着“水中大熊猫”之称的野生中华鲟,在长江里已经不足百条。更为残酷的是,科学家们已经连续两年没有监测到中华鲟产卵了。这就意味着,又一个古老的物种面临着灭绝的危机。

  今天起,现代快报“家园系列”大型环保活动再次启动,我们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青环志愿者服务中心联合发起“守望家园·护航中华鲟”行动,本周,现代快报记者和志愿者们将从湖北宜昌出发,追寻着中华鲟的游弋路线,记录下它们在长江环境下的生存状态。

  同时,我们欢迎您的参与,一起“护航中华鲟”!

   带你认识中华鲟

  很顽强  曾见证恐龙的繁盛与灭亡  

  距今1.4亿年前的白垩纪,那是恐龙在陆地上称霸的时代。而在江河中,出现了一种不起眼的新生物——中华鲟。如今,恐龙已经成为化石,而中华鲟仍然在江河大海中游曳,成为最古老的鱼类之一。

  据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中华鲟研究所副所长高勇介绍,“亿万年来,地球的环境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中华鲟以它超强的适应能力存活了下来,见证了恐龙和猛犸的繁盛与灭亡,也亲历了长江的形成和变迁。1.4亿年来,中华鲟的‘样貌’并没有发生变化。

  中华鲟是一种大型的溯河洄游性鱼类,生在江河,长在大海。高勇说,中华鲟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海洋中度过,到了繁殖的季节,中华鲟会溯游几千公里,回到江河的上游产卵。幼鲟要在江中适应半年左右,再回到入海口地区。   

  很聪明  茫茫大海中准确找到长江口

  高勇说,中华鲟很聪明,永远不会迷路,它们能在茫茫大海中准确找到长江口,在一年多的时间里逆游3000多公里,不吃不喝,一鼓作气游到长江中上游一带择地产卵繁殖。专家们表示,中华鲟为何如此“聪明”,至今是个未解之谜。

  中华鲟体积庞大,一般雄性中华鲟体长可达1.7米,体重50公斤以上,雌性中华鲟体长可达2.3米,体重120公斤以上。

  专家说,别看中华鲟外表丑丑的,其实内心是个“大白”,吃东西十分斯文,只以底栖动物为主食。

  高勇说,中华鲟的繁殖能力超强,一次产卵可达30万~130万粒,他们一般在午夜到凌晨时分产卵,存活后就像个小蝌蚪,在水中上下窜动,顺水漂流,到了第二年的春天,小鲟开始游向大海,在海里长大。

   前所未有的危机

  每年回长江繁殖的不足百条

  只剩下半个多世纪前的百分之一

  按照中华鲟的习性,每年夏秋季节,会逆流游回长江中上游进行产卵,将生命一代代延续下去。目前,闽江、珠江、钱塘江和黄河的种群都已经绝迹,长江种群是唯一幸存的中华鲟种群。但是,我国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有中华鲟的相关资料以来,入江繁殖的中华鲟数量一直呈现下降趋势。

  “最近10年下降更快,每年回江繁殖的不足100条,只剩下原来的百分之一。”高勇回忆说,上世纪50年代,每年游回长江繁殖的规模在1万条左右,70年代下降到每年一两千条,到了90年代,每年有500多条,近年来进一步降低。2010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其列为国际极危物种。

   连续两年未发现野生中华鲟产卵

  37年后,可能会永远失去它们

  2014年,在中华鲟两个月的繁殖期内,长江水产研究所、中科院水生所、中华鲟研究所等单位的科研人员动用了水上水下全方位检测,用了声呐探测仪、水下高清视频、采卵网打捞江底受精卵等方法,最终结果令人失望,他们没有监测到野生中华鲟的自然繁殖活动。研究人员不死心,考虑到一些鱼类会以中华鲟卵为食,监测人员甚至剖开了一些鱼肚皮进行检查,他们又沿长江中下游1600多公里江岸,走访渔民,寻找可能繁殖的中华鲟幼鱼。同样毫无收获。

  高勇介绍,这已经是连续两年没有发现野生中华鲟自然产卵了,这意味着,未来最小的中华鲟可能就是2012年出生的。按照最保守估计,这批2012年的中华鲟最大能活40岁,也就是再过37年,整个物种有可能将在自然界消失。今后如再难觅产卵迹象,后果不堪设想。

“十三五”期间 中央财政实施2000多个湿地保护修复项目
  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获悉:“十三五”期间,我国持续强化湿地管理顶层设计,加强湿地保护修复,新建国家湿地公园201处,安排中央财政投入98.妇女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