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点亮”7个山村老人的留守岁月

10.02.2015  08:01

  “小苗来了?快过来烤烤火!”走了大约50分钟,我们进村了,69岁的村民马进高正跟老伴和其他两位老邻居坐在门口晒暖、烤火,看到苗师傅,大家都热情地跟他打招呼。

  “冬天用电,多注意安全!”苗为民一边亲热地和老人们寒暄,一边从摩托车上取下帮老人带过来的大米挂面和油盐。

  [背景]“世外桃源”9年前还没用上电

  庙坡村通上电,不过是这9年来的事。9年前,这里的村民还过着靠煤油灯和蜡烛照明的“农业时代”,像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

  “谁不想用电啊,我只能自己买了台风力发电机,有风的时候就能看电视,全村人都挤到俺家凑热闹。”64岁的村民马万宣介绍说。

  庙坡村不通电的原因在于地处偏僻,村民居住比较分散,交通不便。由于长期远离现代文明,全村人口从上世纪80年代40余户188口人,减到2006年的17户70口人。

  “有困难,就想办法克服!”国网河南宜阳县供电公司乡所管理部主任尤常清介绍说,2006年,国家实施了“户户通电”政策,庙坡村成了“改造”的重点。

  随后,洛阳供电公司投资28万元为庙坡村架设高低压线路3.1千米,安装了台架式配电变压器1台,彻底改变了村民们点煤油灯照明的历史。

  [故事]有问题找小苗,他还成了义务“快递员

  从那以后,农电工便成了村里的常客,虽然村里如今只有3户7口人,全村每月用电量不到100度,但农电工苗为民的服务却从不打折。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完成本职工作,他还成了义务的“维修工”和“快递员”。

  “这娃子可不赖,不管是啥时候,只要是电出了问题,一个电话过去,他一会儿就来了。”马进高介绍说,去年夏季的一个雨天,村里唯一的配电变压器出了故障。接到村民们的电话后,苗为民冒着大雨,踏着泥泞,来到山上检查线路,很快就修好了设备,恢复了送电。上个月,村民马军家中的电灯泡不亮了,老人想着路太远,又不好走,等过两天再说,谁知第二天苗为民给别人打电话听说后,就主动上门来为他家修理,并自己掏钱将他家的白炽灯改换成节能灯。

  “保险丝烧了,灯泡坏了,这些基本的维修,虽超出工作服务范围,但对我来说都是举手之劳的事情。”苗为民介绍说,这里年轻人都外出打工,老人几乎不识字,他们能给他打电话,他就觉得自己有责任帮他们解决问题。

  3年来,苗为民就这样坚持不懈地为庙坡村的几位老人服务着。他步行上山时为了节约时间,常走捷径抄近路,几年下来,硬是在一处杂草丛生、荆棘遍布的山岭上,用双脚踩踏出一条长约300米的崎岖小路,被老人们亲切地称呼为“电工路”。

  原标题:用心“点亮”7个山村老人的留守岁月

  稿源:光明网

  作者:王宏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