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不漏,给长江来个“大体检” 江苏省启动长江入河排污口试点排查
3月19日,生态环境部在泰州启动长江入河排污口现场排查试点工作,来自生态环境部相关司局和长江流域沿线部分省市的130多名生态环境执法人员和专家齐聚泰州,开启“拉网式”现场排查。20日,江苏省在泰州召开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推进座谈会,对这项工作进行细化部署。
试点先行,压茬跟进
为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生态环境部决定从今年2月起,用两年时间,在长江经济带11省市内完成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并确定重庆市渝北区和江苏省泰州市为试点城市。
为什么选泰州试点?“这项工作没有经验可循,试点城市先行一步,尽快掌握典型城市入河排污口情况,全面摸清技术难点与工作难点,摸索经验,锤炼队伍,待形成行之有效、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程序和规范后,在其他城市全面铺开。”生态环境部执法局督察专员李天威说。
泰州拥有98公里长江岸线,在长三角经济圈中居于沟通南北、承上启下的节点。泰州市生态环境局局长钱忠介绍,泰州开展试点,具有一定工作基础:去年在全国率先开展“长江大体检”,还建设“健康长江泰州行动”大数据平台,高规格成立由书记、市长分别担任第一组长和组长的行动领导小组,力争通过一两年时间,建设“排放减少、岸线优化、水质改善、生态修复、物种多样、公众满意”的健康长江。
“我们将珍惜试点机遇,按照‘全面覆盖、查源溯本、建章立制、长效管理’原则,建立统一的排查整治体系,进一步提高试点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钱忠说,泰州长江沿岸的重点工业企业信息已全部纳入平台,从项目环评审批到日常企业监管进行全过程跟踪,实现长江沿岸区域污染源情况明、底数清。
有“口”皆查,摸清底数
入河排污口是污染物进入河流的最后一道“闸口”,“闸口”管理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长江水环境质量和生态环境安全。
排污口看似是个小切口,但牵一发而动全身。20日的座谈会上,省生态环境厅主要负责人直言,从现在掌握的情况看,这些“口子”非常复杂,有明口也有暗口,有“大口子套小口子”,还存在不少私搭乱接的“口子”,“一股水”出来根本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查、测、溯、治四项任务,每一项都不简单。
排污口排查整治与防洪、航运、河道管理、城市雨洪排涝、各类保护区管理、土地岸线管理、河湖长制都有关系,涉及生态环境、水利、交通、住建、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等多个部门,也涉及上下游、左右岸、环太湖等多个区域。
“这是一场大仗、硬仗、苦仗,需要我们保持定力、勇于担当,一个一个口去查,一道一道坎去过,急不得,也慢不得。”省生态环境厅主要负责人说,“有口皆查、有水皆查”,只要向长江排水就要应查尽查。
李天威表示,第一位的就是“查”,要在原有基础上,综合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无人船监测以及智能机器人探测等先进技术手段,全面排查各类排污口。“与以往排查最大的不同,就是这次不能局限在现有政策对入河排污口的规定,要勇于突破。”一个基本原则就是,“站在水里看岸上”,只要是往长江里排污的“口子”就要查清楚、数明白,确保一个不漏。
三级排查,进度提前
长江流经江苏省8个设区市,沿线分布着30多个饮用水源地,直接或间接供水量占全省的80%。近年来,长江水生态环境总体上不断改善,但沿线排污量依然很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去年沿江八市GDP总量占全省近八成,经济总量大,排污量也大,给排查工作增加难度。
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潘良宝介绍,江苏省长江干流排查范围以两侧现状岸线为基准向陆地一侧延伸两公里,太湖排查范围为湖堤轴线外延两公里。“要排查所有通过管道、沟、渠、涵闸、隧洞等直接向长江、太湖排放废水的排污口,也要排查所有通过河流、滩涂、湿地等间接排放废水的排污口,涉及多个部门,工作既复杂又艰巨。”
根据安排,排查采取三级模式:通过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测,按照“全覆盖”要求开展技术排查,分析辨别疑似入河排污口;人工徒步现场“全口径”排查,核实确定入河排污口信息;对疑难点重点攻坚,进一步完善入河排污口名录。“要善于向当地村民、渔民请教,大量实践表明,很多隐蔽的排污口,卫星看不到、无人机查不出,但周边老百姓心里有笔明白账。”李天威说。
省生态环境厅已拟定全省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工作方案初稿,正在征求省级相关部门意见。江苏省方案最大的特点就是时间安排上更加紧凑,试点城市的进度安排与国家一致,其他城市的进度安排比国家方案有所提前,这与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的定位相适应。(吴 琼 赵晓勇)
来源:新华日报 转自: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