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个单位结对帮扶 盐城“小援疆” 园区成酵母

26.11.2015  11:40

  中国江苏网11月26日讯 冰雪时节,记者来到5000公里外的盐城市对口援助县——新疆伊犁州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一见面,县委书记薛维长就推荐记者看盐城援建的两个项目:位于海努克乡“创业就业孵化实训基地”和伊南工业园区“中小微企业孵化基地”。“是盐城‘小援疆’模式的创新样本。”

  伊犁州宣传部副部长孙艳告诉记者,州政府和江苏省援疆指挥部很看重这“两个基地”的典型示范效应——不断创新援疆理念和方式,加快实现项目扶持向产业扶持、分散援助向协同援助、单向供给向融合发展“三个转变”。

  “盐城援疆已10年,不创新不行。”察布查尔县委副书记、盐城援疆工作组长刘源深有感触地说,随着受援地区发展进步和内生需求增强,援疆方式也要与时俱进,受全国对口支援“大援疆”决策启发,盐城市委、市政府探索出“小援疆”模式,即整合市县乡三级资源力量,对口结对察县,协调推进集聚式、园区化援助方式创新,提高援助质量——这就是风行天山南北的盐城“小援疆”模式。

  实践证明,该模式激发了双方共建参与、融合援助热情,走出了科学、真情、持续援疆新路径。

  把就近就地就业,作为援疆首要任务。加尕斯台乡兰奇食品厂,是盐城援建伊犁州最大的食品企业。厂长吐丽拉告诉记者,盐城师傅教会她们做蛋糕、月饼和曲奇,为全县40所学校配送点心和营养餐。吸纳50多名妇女就业,月工资超过1500元。“以前妇女不出门,现在挣钱当工人,这在维吾尔族可是件大事!”乡长苏巴提抬起手,笑道:“妇女有钱了,家庭地位一下子高了!”

  免费开店!盐城援建海努克乡“创业就业孵化实训基地”18间门面房,吸引25户村民开了25家小店。“姐妹饼干”店主阿斯亚木告诉记者,她上个巴扎(赶集日)卖了60公斤饼干,840元,除去成本,一天赚400元。一个人忙不过来,还雇了3名工人。“有事做、有钱挣,大伙就安心。”环顾占地5亩的基地,曾因贫困而中止高校学业的她动情地说:“有了这块脱贫‘酵母’,很多孩子可以避免我的辍学悲剧!”

  协同“打包”援助,增强整体脱贫能力。拥有853个贫困人口的维族切吉村,是县重点扶贫村。历史欠账多、矛盾大,扶贫总不见起色。盐城援疆干部将该村列入“整村推进重点项目”,投入援疆资金1600万元,实施“三大类十二项”便民致富工程,包括为村民新改建260户住房、修路打井、落实扶贫项目等,还新建了村幼儿园、红花科普馆、文化广场、足球场等。目前,全村安居乐业,绝大多数村民有增收项目,平安家庭覆盖率达到90%。

  产业援疆重在因地制宜,全面配套。在伊南工业园区,察布查尔县委常委、副县长、盐城援疆工作组副组长金明介绍说,县内矿产多达21种,还是全疆优质粮油棉生产基地,发展加工制造业得天独厚。如所援建的10万平方米“中小微企业孵化基地”具有两大特点:一是功能配套齐全,公租房、服务中心、商业设施一应俱全;二是立足当地资源办厂,如在建的服装产业园,可吸纳50家纺织服装企业入驻,带动2000人家门口就业。

  民生援疆是根本。近两年,盐城投入2亿多元援疆资金,实施了32个援建项目,其中八成为民生实事。如新建了县妇幼保健院、县三中分校区,为近500户牧民盖了安居房,一批“救急救难”的援疆医生、教师、农技专家已成为当地群众心中的“英雄”。

  交流交心交融,援疆见真情。如今,盐城15个乡镇、36个部门、34所学校、21家医院分别与察布查尔对口单位建立了稳固协作关系,双方有上万干部群众参与日常援建工作,“小援疆”模式正在向村组农户延伸。

  漫步在盐城援建的“盐城大道”上,不时出现“天山雪松根连根,盐察人民心连心”标牌。察布查尔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关晓军说,“这是真情流露。”

  本报通讯员于 雷乔宗华本报记者林 培

  

编辑: 莫小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