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通新城桥68个公益组织绘就爱心同心圆

13.06.2019  13:31

  “残疾人之家”部分成员正在练习节目《隐形的翅膀》,前一为吴玉霞。记者王继亮摄

  爱心助残、爱心敬老、爱心扶幼、爱心帮困……在江苏南通市崇川区新城桥街道,9年间先后涌现出68个社会公益组织,千余名志愿者每天走街串巷,将点滴爱心汇聚在一起,温暖了6万余名居民,谱写了一曲无私奉献的时代乐章。关爱困难群体,正成为这里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新风尚。

  “代表之家”为残疾人插上“隐形的翅膀

  “我知道,我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飞过绝望……”5月28日,在南通市崇川区新城桥街道城南社区居家养老中心二楼“残疾人代表之家”,十几名残疾人正在排演节目《隐形的翅膀》,他们声情并茂的表演,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一曲唱毕,“开心果”唐宝宝(化名)径直扑进志愿者陈娟老师的怀抱,喊着“抱抱”撒娇,陈娟一把将唐宝宝拥在怀里。另一边,吴忧、沈明明(均为化名)也向陈娟围拢了过来,陈娟一连几声“真棒”,让他们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笑容。

  唐宝宝、吴忧、沈明明三人都是20多岁,均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其中,唐宝宝与吴忧分别患有唐氏综合症、智力低下,只有相当于10岁小孩的智商。而沈明明是在10年前上大学时,因打篮球不慎摔倒,导致记忆力受损,至今仅记得10年前的事情。面对记者,唐宝宝戴上羽翼,像天使一样跳起了舞蹈,吴忧用浑厚的普通话完整地背诵了《木兰诗》,沈明明则讲起了10年前的故事,娓娓道来……

  他们的妈妈告诉记者,孩子在来这里之前并非如此,他们不仅不会交流,连最起码的生活自理能力也没有,一直未见好转,家庭长期笼罩在阴影之中。三年前他们来到这里,每天上午9点过来,下午4点半回家,像上学或上班一样。用沈明明妈妈的话说:“孩子们在这里没有被歧视,只有被尊重。在志愿者专业无偿的心理疏导及康复护理下,他们有了很大的改观,性格活跃了不少,生活自理能力也有了很大改善。

  “能不能成立一个专门为残疾人服务的公益组织?把周边的残疾人及家属聚拢到一起,义务为他们提供心理疏导和精神慰藉,以及康复护理和家属的康复培训。” 提起当初成立“残疾人代表之家”的初衷,46岁的“家长”吴玉霞回忆道。8年前,在崇川区残联、民政局及街道的支持下,南通全市第一个残疾人代表之家应运而生。

  让人感怀的是,吴玉霞与丈夫也都是残疾人,“我们懂得残疾人和他们家庭的不易!除了心理疏导和康复护理培训外,从高校来的志愿者还教大家吹葫芦丝、诗朗诵、唱歌、跳舞,借此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吴玉霞介绍说。

  8年来,爱心团队志愿者从开始的3人发展到现在的120人,受助残疾人及家属超过4000人。近年来,该组织先后执行了15个中央及省、市、区公益项目,分别获得江苏省社会组织十佳公益服务项目、江苏省优秀社区志愿者服务项目、南通市公益创投大赛优秀执行项目等殊荣。

  记者注意到,在这里,所有的残疾人都是笑着迎接记者的到来,笑着向记者道别。殊不知,8年前,刚刚来到 “残疾人代表之家”的数十名残疾人,目光无神,连简单的微笑都无法完成。“由于精神或智力障碍,排练一首《隐形的翅膀》,整整教了一年才登上舞台。”吴玉霞说,以爱的名义,她们会继续坚持下去,为残疾人插上“隐形的翅膀”。

  72岁的“小老人”穆正贵陪伴93岁的“老老人”徐元善河边散步。记者王继亮摄

  “小老人”为“老老人”服务让夕阳更红

  5月29日上午,记者在八厂社区易家桥新村见到穆正贵时,他正推着轮椅陪伴93岁的退休医生徐元善一边看着河边的风景,一边拉着家常。徐老由于患有心脏病加上腿脚不灵便,下楼买菜、散步都成了难题。

  “老伴双眼失明,60岁的儿子中风卧病在床,如果不是‘小穆’,日子难以为继。”徐老向记者介绍,两天前,他想吃糖醋排骨和馒头,给“小穆”打了个电话,“小穆”当即丢下手里的活儿,帮他买好并送到家里。

  徐老眼里的“小穆”,今年整整72岁,早已头发花白。穆正贵告诉记者,5200人的八厂社区,80岁以上的老人近2000名,他们中大多为孤寡、空巢、独居老人,有些还身患重病或是残疾。“作为一名老党员,心里总想帮帮他们,就发起成立了‘穆邻’志愿服务队,主要为老人们提供日常生活照料、心理抚慰和应急救助。”穆正贵说。

  让年近九旬的受助者周永成、周月芳夫妇深为感动的是,72岁的志愿者陈志英除了几乎每天上门照顾他们外,自己也有一个90岁的母亲因身体不佳需要照顾,但陈志英待他们如自己父母一般。“只要家里水电出了问题,或是想到超市买点东西,一个电话打给他,再忙也会帮我们办妥。”老人感激地说。

  “穆邻”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系社区退休党员及热心居民,人数由5年前成立时的8人发展到如今的62人,他们平均年龄65岁,被誉为“小老人”为“老老人”服务的典范。其中具有专业技能的志愿者有20多人,“所有队员采取一对一或一对二结对帮扶,都是义务的。”穆老强调说。他手头的花名册记录显示,5年来,62名志愿者累计帮助80岁以上老人近万人次。除了上门服务外,还先后举办集中服务活动近200场,服务内容包括“爱心助困”“爱心义诊”“爱心助餐”“情暖老劳模”等项目。

  在八厂社区,“小老人”为“老老人”服务的公益组织,还有一个获评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四个100”先进典型的“巾帼挽霞”,这是一群55岁至70多岁的巾帼“小老人”,由七旬老人钱吉华牵头组织创建。“巾帼挽霞”原本是一个文艺爱好者组成的文艺社团,7年来专注帮扶孤寡、空巢和独居老人,通过传帮带,志愿者人数从原先的两三人发展到70余人。

  “欣欣然”志愿者组织孩子们学习传统中医药文化。易家桥社区供图

  “欣欣然”情暖困难儿童

  端午节前夕,易家桥社区“欣欣然”亲子俱乐部负责人周玉喧正忙着为孩子们筹备活动,借机向孩子们传播我国传统文化以及民风民俗。

  今年13岁的郗莹莹(化名)在“欣欣然”度过了6年的快乐时光,尽管已升入初中读书,但每个周末或是传统节日还会过来。不过,她现在换了一个角色:小小志愿者。6年前,由于家庭困难,莹莹一家6口人租住在一小间车库里。在街道推荐下,她被送到了“欣欣然”。在这里,她得到了志愿者们在经济上和生活学习上的特殊关照。而让郗莹莹妈妈更为感动的是,除了孩子得到照顾外,“欣欣然”俱乐部的志愿者还筹款十万元借给她在南通买了住房,她本人也在俱乐部的帮助和鼓励下,自学取得了幼儿教师资格证,成为一名幼儿园的教师。

  “无论是从性格,还是学习上,她的进步都是最快的,在春蕾班学习一两个月后,能歌善舞,还踊跃当起了‘欣主播’,几个月时间,她从一个性格孤僻的小女孩成长为一个阳光小少女,还自愿加入了志愿者队伍,帮助像她以前一样的孩子。” 周玉喧介绍。

  记者了解到,“欣欣然”主要针对特殊家庭及困难家庭的孩子,以公益项目为载体,开展系列主题活动并提供无偿服务。随着影响的扩大,参与活动的孩子及家长不仅是受助者,同时也是志愿者。8年前,为了惠及更多需要帮扶的当地孩子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欣欣然”春蕾班开班。至今已经开设了朗诵班、书法班、绘画班、手工班、歌舞班,目前累计义务开展各类艺术课程500多课时,近百个家庭获益。

  “我们主要通过‘童心向党’、‘欣主播’、‘红色微广播’、特色手工坊、亲子游学、民族文化、生态环保、家风教育等主题活动培养孩子自信和积极向上的动力。” 周玉喧告诉记者。在她的坚持和带动下,俱乐部志愿者人数目前已经超过150名,其中28人成为俱乐部的固定志愿者,惠及数百个家庭。

  8岁的小阳阳也是受助者之一。两年前,他的妈妈在一次车祸中不幸离他而去。年幼的他经不住打击,变得孤僻、敏感,慢慢失去了往日的活泼和笑容。易家桥社区党委在一次“走帮服”时得知这一情况后,组织数名女干部与“欣欣然”志愿者结对帮扶小阳阳,成了他的“编外妈妈”,为他捐款捐物,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疏导和心灵成长锻炼,让他树立了自信,重新露出了久违的笑颜。

  记者在连续几天的走访中发现,几年来,新城桥街道68个社会公益组织的志愿者几乎走进了每一个需要关爱的家庭。社会组织类型正从社区型向公共服务型、公益慈善型不断完善,服务内容从自娱自乐向公共服务、自治自理、志愿服务等不断拓展,成为协同社区治理的重要力量。

  “十余年来,街道上下通过‘点上提升,初心构圆心;线上挖深,匠心勾半径;面上发力,恒心绘圆面’等措施,连续五年实施公益定投、微创投,围绕‘爱心扶幼’‘爱心敬老’‘爱心助残’‘爱心帮困’四大主题,培育出了各类爱心品牌,绘就爱心同心圆,先后获得省市33项荣誉。”新城桥街道党工委书记陈小燕告诉记者。记者王继亮

  来源:人民网-江苏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