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势不两立到强强联手 中国互联网巨头“分久必合”
朱慧卿制(新华社发)
去哪儿跟携程联姻,58同城跟赶集网结盟,滴滴跟快的合并……2015年的中国互联网,似乎进入了一种“巨头合并”模式。诸多垂直领域数一数二的企业,忽然放下了势不两立的姿态,以一种外界始料未及的方式,强强联手。
在评价这股潮流时,资深互联网从业者李顺告诉记者,在资本、市场与发展方向等多重因素作用下,合并潮是迟早会出现的。
苦斗多年,一朝携手
细数这股从年初开始的合并潮,不少明星企业都曾参与其中。
年初,情人节当天滴滴跟快的宣布合并,到近日,携程和去哪儿通过复杂的股权置换交易达成并购,这期间,还经历了美团跟大众点评合并,携程收购艺龙等多起影响力十足的收购。
根据并购市场资讯平台Mergermarket的数据,今年以来,中国共有267起科技企业合并,交易额高达320亿美元。然而,2014年全年,科技企业合并的交易额仅有260亿美元。
在李顺看来,互联网企业有着与传统行业不同的发展逻辑,发展速度快,产品非常新,很可能在以不同角度切入市场时,产生相互间竞争性极强的产品。“一旦市场状况被摸清楚,通过合并来避免资源的浪费就成为一个很自然的选项。”
资本市场对这一潮流表示欢迎。此前,美团和大众点评合并后,占到了中国团购市场约八成的比例,估值也被认为达到了160亿美元左右;此前,滴滴、快的合并后,双方从75亿美元的估值,迅速飙升至165亿美元。
走出内耗怪圈
“尽管是行业数一数二的企业,但是他们互相之间的内耗太严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姜奇平表示,此前美团、大众点评、携程等公司,都出现过在成本压力之下服务质量下降的问题,“杀价”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作为当事人,赶集网创始人杨浩涌也曾直言,“双方打下去消耗太大,利润全被打没了。”今年年初,滴滴和快的两家公司的“烧钱大战”,双方最终投入数十亿元的规模,让这场“火拼”超出了行业竞争的范畴,并最终导致了两家合并。
来自投资人的压力也很关键,不少行业领军企业的背后,有着共同的投资人,甚至是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这样的巨头。姜奇平认为,对于不少投资人而言,如果长期只投入不产出,一定会失去耐心,在这种情况下撮合企业合并,也在情理之中。
“不想烧钱,又不想丢掉市场。”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吕本富看来,这就是合并潮背后的经济规律,反而证明行业在走向成熟。
共建互联网新业态
从对手到队友,这些互联网巨头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姜奇平分析说,这些互联网企业的商业模式并不明确,从被合并的企业状况来看,大都存在着增值业务并不强的问题。他认为,在创新不足的情况下,行业排名高并不能保证一定能活下去。“只有一个互联网企业的壳,但同传统企业相比,并没有增加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此前在线视频领域的领军者优酷、土豆合并后,尽管迅速成为行业老大,但过去3年间,腾讯、搜狐、爱奇艺等多个视频网站迅速搅局,一家独大的局面并未出现,层出不穷的新挑战者,让这些合并后的巨头,依然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无论投资人还是分析人士,都对这些巨头的合并有着颇高期待。李顺认为,在合并或并购之后,这些行业迎来了资源优化配置的绝佳机会,这种状况在国际上非常普遍,“为行业设置壁垒后,它们可以提供成熟稳定的服务,同时让收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