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两栖类增加第十三个科:亚洲角蛙科

27.01.2016  15:42

  新华社拉萨1月27日电(记者刘洪明岳冉冉)经多年科考,中国科学家在青藏高原地区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发现树蛙科一新属和多个新种,属亚洲角蛙科,这使中国两栖类从原有的12个科增加至13个科。该项研究成果近日已发表在国际期刊《动物学研究》上。

  为加强对青藏高原地区物种及其生存环境、高原生态系统的保护,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两栖爬行类多样性与进化研究组自2010年起在青藏高原进行了持续、系统的考察研究。

  研究组专家通过多年研究调查,发现分布在西藏的一类可以远离固定水源繁殖的小型蛙类,其在亲缘分类关系上与中国其他蛙类相距甚远。这类神秘的蛙类属于分类学上的一个特定类群,即舌突蛙属。该属目前包括3个有效物种:高山舌突蛙、墨脱舌突蛙、西藏舌突蛙,三种均属于西藏特有物种,全球已知仅分布于西藏东南部的森林中。

  研究组结合形态学与分子系统学的研究发现,分布于西藏东南部的三种舌突蛙与万里之外的主要分布于南太平洋岛屿的亚洲角蛙科物种是“近亲”。这项研究使亚洲角蛙科得以进入中国两栖动物行列,中国两栖类也从12个科增加到13个科。

  “这一研究成果把亚洲角蛙科的分布范围从南太平洋地区向北拓广至我国的喜马拉雅区域,颠覆了以往认为亚洲角蛙科物种只分布于南太平洋地区的看法。为今后生物演化和地质历史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车静说。

  作为中国已知最小的蛙类之一,舌突蛙成年个体最大长度仅3厘米,其中墨脱舌突蛙更是不超过2厘米。由于分布狭窄、生活环境隐蔽,研究人员在很长时间内没有能够很好地了解这些独特的蛙类,而它们在分类学上的地位,也因为缺乏系统研究而长期存在争议。

  车静说:“此次研究所揭示的,只是藏东南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丰富物种的冰山一角,随着持续和更深入的研究,相信更多新物种将被发现,更多物种将被大家所认识。

  近年来中国政府和西藏自治区一直重视西藏生态保护,民众对动植物的保护意识不断增长,当地各林区和自然保护区的生物维持在良好状态。数据显示:西藏已共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47个,总面积约占自治区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居全国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