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经合会应为中小企业做些什么?

10.02.2015  12:36
          两岸经济合作委员会(经合会)日前在台北举行例会,决定增设“中小企业合作工作小组”。这项新建构,目的在使两岸和平红利普遍惠及广大中小企业。但是,两岸中小企业问题很复杂,纠葛也很多,经合会究竟应为中小企业做些什么,才能掌握到问题的要害,颇值得探究。           严格说来,两岸经合会此次之决定增设中小企业小组,时机上已有些晚了,因为早在2010年6月签署的ECFA(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文本中,已有条文明言“推动双方中小企业合作,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如今,4年半过去了,两岸中小企业问题变得比以往更为难缠。         譬如,双方中小企业的竞争程度已然升高许多,因陆方中小企业实力逐年提升,目前似占到了生产链的优势地位,而使台方中小企业感受到更多的“被排挤”压力。所以,当前经合会要推动两岸中小企业合作,明显是比几年前更不容易。         另外,两岸经合会中小企业小组之于此时成立,无可讳言是和去年末台湾“9合1”选举的结果有关,即国民党选举惨败,使两岸政策领域主事官员们深刻感受到,今后两岸经济合作,应让基层民众和中小企业获得更多实益,以免两岸经贸政策受到台湾选民太多的质疑。这种看法,选后频繁地出现在媒体上,连陆方相关官员也都这样说。由此看来,该两岸中小企业小组的设立,是受到选举结果的“刺激”,且其未来似乎也负有一项“政治任务”,就是要擦亮马当局的两岸政绩招牌,以免它沦为下次选举的炮灰。           惟无论如何,经合会中小企业小组的工作,不能只是配合选举操作,给业者一些短期的好处,而是应该去查找真正问题,予以对症下药,痛下针砭,使两岸中小企业能有长期合作发展的空间。             所谓真正的问题,主要是两岸中小企业相互竞争激烈。如前所述,大陆中小企业经营能力提升了,已给台湾中小企业带来很大的竞争压力;特别是在大陆本土生产链上,台资中小型工厂原先拥有,为中心大厂配套、代工的订单,正逐渐被陆资同型工厂所夺,而转单的中心大厂,本来只有陆资和外资,近年连台资大厂,也有了“抛弃”台资中小企业老伙伴,转而找陆资中小企业配套代工的举动。这是台资中小企业最大的危机。           面对这个重要问题,究竟怎么办?两岸经合会总不能通过两岸官方协商,去严格要求陆资中小企业把订单“”出来,还给台资中小企业。经合会能做也该做的,应是深入调查两岸中小企业互相竞争的态势,并从中发掘“不正当竞争”事例,予以大力整顿及导正。像台资中小企业被陆资竞争者侵害智慧财产权、恶意挖角、恶性抢单等情况,经合会应该一一找出,运用官方力量加以治理,并从中型塑出一套合理的竞争规则,让两岸中小企业得以良性互动。           在这个基础上,两岸经合会可以为两岸中小企业,进一步创造“合作新亮点”;其具体做法,譬如由两岸专业研究机构,对等端出各自研发成功的新产品或新商业模式,并通过双方当局的协助,先分别转化为明确的投资项目,再引导两岸中小企业一起认股投资及经营,背后并给予金融支持和财税优惠。这样的项目,足以彰显两岸中小企业“在新的起点上”,开展新世代的合作模式,不必再纠缠于老订单的争夺。在这种情况下,两岸经贸的氛围也将焕然一新。         追根究底地说,两岸中小企业合作,重点应是“帮助台资中小企业充分掌握大陆商机”,因为大陆市场规模远远大于台湾,台方业者必须在大陆立足发展,两岸经贸才能做大做强。而陆方业者,在大陆市场已有主场优势,又不一定需要台湾市场。           所以,两岸经合会中小企业小组未来的行事运作,不妨以台资中小企业的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尤其当前大陆中小企业台商,正在努力转型升级、跨足服务业领域,其相关作为,应该受到两岸经合会的高度关心和支持。大陆台商大多数是中小企业,后者能稳健经营,整体大陆台商才有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