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聚集小微企业 融资仍“饥渴”难耐

09.03.2015  12:31
           
小微企业融资难,成为今年两会的热点性话题之一。             两会期间,许多经济界委员不约而同地将焦点聚集在了“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上。多位委员认为,我国金融体系目前十分稳健,但小微企业融资“喊渴”的大背景和大局势仍未得到有力改善,呼吁金融改革的进程进一步深入。   事实上,为了扶持小微企业发展和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国务院一直在努力:去年5月底国务院针对“三农”“小微”的信贷,提出“加大‘定向降准’措施力度,对发放‘三农’、小微企业等符合结构调整需要、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实体经济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银行业金融机构适当降低准备金率。扩大支持小微企业的再贷款和专项金融债规模。”去年11月份,央行实施了降息降准,这次降息降准在资本市场引起了不小的波澜。紧接着,2015年开年,央行再次宣布降息。在降息随后几天,国务院会议还决定扩大小微企业税收优惠范围,对中小企业的企业所得税减半征收,降息和减税同时作用到了小微企业身上。   目前小微企业融资困境究竟到何种地步,以致国家一再以政策隆重对待?解决困境的出路有哪些?    银行“闭门”跑民间   公开数据显示:中小企业占据我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对GDP增长的贡献在50%以上,利税占比超过60%,就业占比超过85%。所以说,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问题,就国家层面来说,是个关乎国家经济、人民生活的大问题。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在一些能源领域、核心技术和产业领域,国家大多依靠国有企业在掌控和运营。但在国家经济转型和创新发展的新思路下,中小企业的作用和地位应更受重视。以创新为基础的经济应成为新常态下国家经济的主导方式。事实证明,在过去的一两年间,互联网的影响力充分展现,而草根创业的中小企业是互联网创新的主力军,并且传统产业中的一些中小企业也正在拥抱互联网。   而占据我国企业总数99%以上的中小微企业,却仍然普遍面临“融资难”和“融资贵”的问题。   据相关媒体报道,近年来,珠三角、长三角等小微企业集中地区的民间借贷、高利贷活动比以往更加活跃。这是大量缺钱的中小微企业从银行等正规领域贷不到款,不得不从民间高利息融资导致的。这些高利贷的年利率达30%至40%,一旦企业还不上钱,资金链就会断裂,因此近年来出现不少中小企业关门问题。   一些文化、科技、创新服务领域的企业主向记者表示,银行的门难进,进门也有各种“附加条件”,大多要求他们根本拿不出的固定资产抵押,有些即使能够从银行融资,但在申请贷款过程中,也会被银行要求缴纳咨询费、购买理财或配比存款,导致他们从银行贷款的利率普遍比基准利率高出40%至50%。绝大多数小微企业即使能够拿到贷款,综合利率大部分在20%左右,有的贷款利率甚至高到40%至50%。   因此,与银行的高门槛相比,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被迫转向民间消化,各类炒股基金、资产管理、过桥贷款、委托贷款、违规理财等影子银行业务活跃,地下钱庄和民间高利贷盛行,非法集资也屡禁不绝。   统计显示,截至2014年末,我国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86.8万亿元,是2014年全国GDP总量63.64万亿元的1.36倍。这么多贷出的钱,为何没能有效缓解小微企业的困境?一些经济人士表示,大量资金并没有真正有效地流入实体经济领域,而是流入金融体系内空转或房地产等投资领域,以及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大量的信贷资源在虚拟经济、资产投资领域“击鼓传花”。   投资界人士分析指出,银行“嫌贫爱富”的现象突出,商业银行大量的资金,大多都是流向所谓的“三国企业”,即大型央企、地方国有以及控股企业、国有建设项目,流向小微企业的比例很低。    银行创新难解“饥渴   近年来,央行降息等国策的直接引领、利率市场化、民间融资等的“倒逼”,也在使银行业逐渐思索如何更好地、慎重地对待中小微企业,拿出创新的态度来跟上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   文化创意产业属于典型的小微企业,同时也是承担着国家经济转型职责的创新产业之一。针对文化产业里较为“强势”的影视产业,业界研究机构清科中心指出,中国内地电影产业的融资渠道日渐增多,包括了版权质押银行贷款、私募股权融资、专项电影基金、合作拍摄,多方投资、影片预售融资。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一些主流金融机构,均开设了小微企业和文化产业的信贷常设业务,甚至配备了文化信贷的专项事业部或专业团队。对于国有企业或具备了一定品牌辨识度的知名企业,版权质押融资开始被屡屡尝试。   同时,针对具备预售合同、拥有强势的上映发行渠道、具备较为明晰的票房预期的项目,一种被称为正在崛起的“供应链金融方式”也逐渐在文化投融资案例中频繁出现。所谓供应链金融,实质是围绕一家核心企业,银行通过审查其上下游配套商的整条供应链,基于供应链的管理程度和核心企业信用实力的掌握,对围绕在核心企业上下游的多个中小企业提供灵活的金融服务。   在这领域内,影视应收账款成探索先锋。比如中国工商银行自2011年在北京地区开始试点推出的新业务模式“影视通”,就是供应链融资的典型。其信贷模式创新思路是:把电视剧播放权视作交易商品,以电视剧制作企业对下游电视台销售电视剧播放权的应收账款为融资切入点,将电视台作为国内贸易融资的核心企业,借助电视台这个产业链下游优质企业的付款实力,提升与其有业务往来的上游电视剧制作企业的信贷保障力度,通过电视台项下应收账款保理的模式,为上游制作企业办理融资,用于支持其新电视剧的拍摄。招商银行也曾突破传统的抵押、担保模式,通过锁定电影《画壁》的票房回款作了专项授信。在一些旅游景区融资中,以门票收益权抵押、未来收入作为主要还款源的金融创新,也屡有出现。   “这些融资方式作为创新示范是够格的,可是操作的密度、推广惠及的面又有多少?”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电视制作公司老板直陈,银行几乎是几年才出一个这样的创新融资案例,而且,其信用关系大多是依靠核心大企业来确立的,或者是有贸易合同等保障,有些融资企业要接受银行全程的资金流监管。“纯版权质押贷款在影视贷款中占比几可忽略不计,大多仍是附带抵押条件的。另外,向电视台催款问题也是我们头疼的,所谓电视台的信用本身就不太靠谱。”该人士说。    金融改革急待深入   一方面是小微企业界对于银行“嫌贫爱富”“只肯锦上添花,不愿雪中送炭”的认识,另一方面则是银行界人士的抱怨,去年末一个由金融界人士制作的视频在网络疯传:“不良贷款怎么这么多?因为央妈要帮小企业!”成为经典语录。   一些较理性的分析人士则指出,近几年银行的不良贷款率确实上升明显。从数量看,截至2014年底,全国实有各类市场主体6932.22万户,非公有制中小微企业占绝大多数。而全国金融法人机构3949家,要服务近7000万户市场主体,确实力有不逮。同时,我国大部分的银行几乎都是国有银行,这些银行的主要责任是实现资产保值,其次才是增值和盈利。为了降低坏账的风险,国有银行倾向于向国有企业以及大中型企业贷款,因为这些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拥有完善的信用记录,而中小企业以及小微企业的企业信用,则是缺失的。很多小微企业在首次信贷时就遇到了“以前贷过款”这个看似悖论的条件。   而从国家发展思路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产业结构正在向中高端转型升级,新兴产业、服务业、农业现代化有较大市场空间,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这就对金融服务体制创新、机构创新、产品创新和经营模式创新,提出了众多新需求,业界因此呼吁金融体制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