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与媒体,在发展中互相见证

31.01.2018  08:53

  那时两会怎么开

  人们常说,两会也是媒体的盛会。没错,决定一年发展大计,各项重要选举,议案建议和提案带来各行各业智慧。一桩桩,一件件,事关国计民生,全社会高度关注,媒体怎能错过?回想近20年跑会经历,媒体与两会互相见证了发展与进步。

  见证了不变。不变的是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两会职责、严格的法律程序。数次大会,多次主席团会,代表团全体会议、小组会议审议讨论各项报告文件,代表委员早已经过认真的调查与研究,到会上提交建议议案、提案——作为一直主跑程序的两会记者,深切体会到这些“不变”确保了法律程序的刚性不走形。

  见证了大会形式的日益开放、民主和亲民。过去,大会上只是提交建议议案和提案,办理在会后。省人大常委会为了提高办理单位对建议的重视,和代表零距离接触,后来在大会期间召开办理单位和代表的见面会。一般选择几件老百姓关注度高的建议,请办理单位在大会期间就作出回应,效果很好,具有示范效应。2015年1月的省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创造了人代会通过法规案的新实践。大多数法规二审通过,重要法规三审通过,由于社会高度关注,对全局有长远影响,《江苏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罕见四审,并且上了省人代会,由全体代表在南京“会审”,这是创了记录的。

  见证了会风会纪的日益严肃与清廉。不必回避,从前的“两会”期间,是不少代表委员包括工作人员在省城“联络感情”的好机会。随着中央八项规定、省委十项规定的实施,这些情形早已近乎绝迹。会场不放鲜花,自助餐厅没有酒水和高档菜肴,朴素清正的大会,让代表委员开得舒心、健康。

  从一报两台主流媒体聚焦,到各路媒体开放跑会,全媒体形式五彩纷呈,两会本身是媒体发展的见证,更是媒体转型的战场。

  媒体一般都会为两会报道组成专门的报道班子。随着报纸、电视、电台的日益发展,上会的媒体早已不再是传统的一家媒体,而是媒体集团。省报旗下子报、电视电台旗下子频道、频率,悉数上阵,根据各自不同定位,对两会进行不同风格的报道。

  而近年来,媒体融合则是两会上最具特色的风景。无论是报纸还是电视,都有自己的“两微一端”。融合的一大标志,就是报道队伍规模变大。现场正在做直播的,不一定是电视台,可能是报社的。记得记者最早开始跑两会时,包括带队副总,“前方”作战总共四五人。现在新媒体技术环节繁多,上会记者翻了N倍。过去,两会重大消息,最快也不过是电视电台当晚播出,报纸次日见报。现在,选举刚刚结束,消息已由APP推送到订户手机上。为了适应新媒体的节奏,大会采写、审阅一条龙的工作人员和领导,从媒体到人大政协,从宣传部到组织部,都调快了自己的节奏。

  受益的是全社会,是时代。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王晓映

标签:

编辑:莫小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