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县石梁河库区移民二三事

25.05.2015  20:00

石梁河库区位于连云港市西部,而移民目的地基本上位于相对地广人稀的东部和东南部地区。无论风俗和语言都与移入地有较大差异。尤其是东海县的移民,迁出地与迁入地语言基本上无法沟通。语言障碍,使得移民在当地走乡串户长期面临“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窘境。而最令人尴尬的是,石梁河水库以“江苏省最大的人工水库”著称,库区移民却长期以贫苦出名。

从1958年东海县迁徙第一批移民至今,历史的日历已翻过去半个多世纪。光阴似箭,沧海桑田,经历中国农村50多年变迁的10万户东海移民,如今的生活有没有发生改变?36个整体移民村是否已融入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在春风送暖的时节里,笔者到石梁河镇西朱范村、胜泉村、北辰一村等地采访,为花木掩映下的小洋楼、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房前屋后的小汽车所惊叹,被当地村民积极创业的精气神、健康乐观的生活作风所感染。新时期的移民,已“反客为主”,通过勤劳的双手,过上了自己想要的幸福新生活。       

扶起来:“有女要嫁北一庄

4月25日上午,笔者由东海县城驱车向西来到北辰一村。行走于村间,只见一排排三层小楼整齐划一,水泥路通到农户家门口,垃圾桶、路灯等公共设施一应俱全,令人有些不敢相信,这真的就是石梁河库区穷出了名的北辰一村吗?

胜泉村新貌

北辰一村位于苏鲁交界处,为撤乡并镇后的石梁河镇15个移民村之一,原属山东省临沭县。这个昔日的水村,因为支持库区改造,先后搬迁3次,越搬越穷。翻腾不息的水库,淹没了村里的2000多亩良田、1500多亩柳林和200多亩果园,耕地仅剩312亩,人均用地不足2分。因为太穷,北辰一村成了苏鲁边界一带的“光棍村”,只有往外嫁的姑娘,没有娶进来的新娘,一户人家有好几个光棍的情况很普遍。

贫困村的帽子能否抛掷?光棍村的帽子怎么甩掉?焦头烂额的村干部们和日子过得无精打采的村民们,终于在2006年看到了曙光。那一年,国家出台了扶持中大型水库移民的政策,东海县移民办出资将北辰一村外出的道路打通并进行了路面硬化。有了路,不甘贫穷的村民开始陆续外出打工。打工开拓了眼界,鼓起了村民的腰包,就连村里的老汉,都想要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2009年,由省政府扶贫兴建的新沭河公路大桥顺利通车,这彻底改变了沭河两岸交通闭塞的状况。2012年,石梁河库区又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省扶贫开发重点片区之一。阵阵浩荡东风使北辰一村掀起了扶贫开发的热潮,拉开了村民奔向新生活的序幕。

周作玉夫妇在移民扶持资金的资助下,利用村里毗邻水库的优势,率先搞起了网箱养殖。“没想到第一年就挣了20万。”周作玉高兴地说,在他家的带动下,现在全村1500多人,发展到平均每人养一箱鱼。“我去年养了50亩黑鱼,保守说挣了40万。”村民周振计透露,他的效益并不算最好,听说同村的周庚理贷款养了不到10亩的黑鱼,一年就挣了不到20万,今年春节不仅还了贷款,还买了车。“现在干啥不挣钱,有人搞养殖,有人外出打工,俺们村光建筑工人就好几百口,一年再差也能挣个六七万块钱。”周庚江说,就连不方便出远门的年轻媳妇们,都到南辰北开发区的工厂里上班,一个月还能挣3000多块钱。

年轻媳妇们?”笔者追问,“你们不是光棍村吗?”“早就不是了,现在是‘有女要嫁北一庄’了。”40岁的周庚磊哈哈大笑着说,作为村里的最后一个光棍,他几年前也娶上了媳妇。在村民们的哄笑声中,笔者慢慢走出村,看到好几户人家都在翻建新楼房。“我常说,移民村要‘扶起来、站得住、走两步’,北辰一村应该算扶起来了。”东海县移民办主任付兆平感叹。

站得住:美丽新乡村留得住乡愁

蜿蜒流淌的新沭河,源起山东临沭大官庄,一路劈开马陵山,将原南辰乡分为南北两部分。而乡内属地西朱范村,因石梁河库区改造,最终整体搬迁到赣榆区班庄镇境内,成为东海县唯一的境外飞地。作为中共抗日根据地中心之一,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没有灌溉土地的西朱范村后劲不足。

临近中午,驱车经由327省道,穿过许多粉尘飞扬的石材厂,向南一拐,一片鹅黄色的楼房映入眼帘。在村委会主任王永利的带领下,我们饶有兴致地参观了西朱范村的村容村貌。家家户户清一色鹅黄色的楼房,整齐划一。每家门前都有个小花园,园子里的花儿开得正艳。笔直的水泥路上,包括小巷子里,干净地没有一点杂物。不知不觉,走到村西南的朱范河边上,才发现这里才是村民的文娱主阵地。锣鼓队、秧歌队、广场舞队都在这里玩得欢快。“这哪像贫困村啊?”笔者有些疑惑了。“不瞒你说,在以前,俺们村真不行。这几年,房子盖起来了,大家都有钱了,平时也有心情唱唱跳跳的了。”锣鼓队队长王绍格扯着大嗓门告诉笔者。

1960年,因修建石梁河水库,西朱范村丧失了农田,整体搬迁到如今驻地。因为与东海县本部地区交通不便,经济发展受限。“种地是不要指望了,有村民跑到人家不要的荒地去种,种十年能收两三年就不错了,石梁河水位高了,这季稻就没有收成,水位低才能收一点。”55岁的腰鼓队队长吴自霞回忆,在10年前,村子里很穷。“2006年,考虑到西朱范村的实际情况,县里出资对村庄进行了统一规划,鼓励村民盖新房,每户补贴8000块钱。为了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又投入资金完成了墙体出新、道路硬化、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付兆平算了算,连楼房补贴在内,几年共投入了1000多万元移民扶持资金。

房子盖起来了,人居环境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村民们也坐不住了,纷纷外出打工创业。“俺们村跑货车运输的多,有近一半人靠这个发财了。”从赣榆班庄嫁过来的姚明娟介绍,村里也有不少人出国劳务,或者到临近赣榆地区的饲料厂、石材厂、钢构厂、家具厂、肥料厂等工厂打工。“反正没有一个闲人,现在俺们村几乎都住三层小楼,去年人均收入比东海县人均收入要高4000块钱。”王永利自豪地说,因为村民富裕了,大家就琢磨着搞文体活动,丰富精神生活。“每晚6点半到9点半,那是咱村最热闹的时候,每家每户都出来唱唱跳跳的。”秧歌队队长马霞说。

因为村风正、村民淳朴,全村都没有人打牌、打麻将,村民相处也十分融洽。“因为环境好、生活好,这几年回家创业、回家养老的人越来越多了。有人在外当官退休后都回来了,有大学生在大城市工作的也回家了。”王永利自豪地说:“俺们村能留得住乡愁,应该算‘站起来了’吧。

走两步:“讨饭村”到“苏北吐鲁番”的转变

移民村,从融入当地生活,到甩掉贫困的帽子再到发家致富,从“扶起来”到“站得住”不是说说那么容易的。但作为全县最大的移民村,拥有4300人口的胜泉村,通过小小的葡萄,不仅实现了洼地崛起的梦想,还带动了周边村民致富,成为全县移民村“走两步”的典范。         

西朱范活跃的一支老年锣鼓队                 

1959年,胜泉村从原石梁河大坝处迁出,几经辗转,落户在一片芦苇荡中。村民们清除了芦苇,盖起了土坯房,就这样扎根下来了。因为人多地少,人均才划到8分地,收成又不好,种得粮食经常被水淹,吃不饱饭,就成了村民生活的常态。“逼的没办法,大家就都出去流浪要饭,我们村就成了远近闻名的‘讨饭村’。”村党总支书记陶磊介绍,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以前,村民们的日子过得都很苦。

1987年,村民吉廷和通过一次偶然的机会,了解到种葡萄的收益比其他农作物要高,自己便想着试一试。“谁都没以为他能成功,因为之前很多人试过种苹果、板栗、山楂什么的,全失败了,土壤不适合。”村民陶明强回忆,没想到,在一片“唱衰”声中,吉廷和居然成功了,葡萄获得了丰收,也卖了个好价钱。经过测算,种一亩葡萄的收入是粮食作物的3至4倍。于是,村领导干部开始积极鼓励大家种植露天葡萄。

没想到,却遭遇了阻力。“有人问,都种葡萄了,我吃什么?总不能把葡萄当饭吃。”陶磊哈哈大笑着说,“当时,省里的农业专家来说,你们把葡萄种好了,馒头就做好送到你家了。”就这样,将信将疑的村民开始了种植产业结构调整。老百姓们不知道的是,小小的葡萄,从此叩开了胜泉村致富的大门。不出两三年的时间,尝到甜头的村民,自发将种葡萄推广开来,全村不到5000亩土地,凡是可以利用的地方,就连无主的滩涂,全部被开发出来种上了葡萄。甚至有村民赵旭密、于胜芝等人到外村包地种葡萄。

可渐渐地,村民们发现了不对劲的地方。种植葡萄多年,效益不增反减,不仅葡萄产量下降,品质也下降了。“当时我们到胜泉村调研的时候,发现这个村还是有一定创业基础的。邀请的农业专家来考察,说种葡萄是好的,但是露天葡萄早该淘汰了,现在都种大棚了。”付兆平说,为此,县里把300多万元扶贫资金用于鼓励村民建大棚,每亩地补贴4000块钱。

有了专家的技术指导和大棚资金补助,村民们种葡萄的收益实现了跨越式增长。“老陶现在是明星哦,他种的葡萄一亩地能挣2万块钱。”村民们纷纷夸道。“嗯,我种了6亩地,以前露天葡萄一亩才能收3000块钱。”陶明强说,他种了20多个品种,最贵的红巴拉多一棵苗就60块钱。

村民挣钱了,产业壮大了,随着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到胜泉村葡萄基地来体验农家乐。“村里2012年投入1500万元实行村庄环境整治,现在我们环境不比县城差。”在村民张士芬的带领下,我们到村里去参观,杨柳依依,小桥流水,白墙黑瓦,还真有江南水乡的感觉。

站在村委会二楼的平台上往四面望去,连片的塑料大棚,就像一片片白色的波浪,连绵起伏。“我们村现在成了无粮村,人家都说叫苏北吐鲁番。没想到啊,过上了这样的好生活。”陶磊感叹,“现在周边村里的妇女都到我们村来打工呢。”(供稿:连云港市水利局 作者:连云港日报 王文 贾元元 张开虎 责编:厅办公室 栾庆明)

连云港11部门共商冬季污染天气应对措施
  为进一步做好冬季污染天气应对,环保厅
江苏省解除重污染天气蓝色预警
受冷空气影响,截至12月4日15时,环保厅
江苏拒绝为污染企业买单
   制定赔偿金使用管理制度  明确磋商和诉讼规则环保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