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东北小城,江苏元素越来越多

22.02.2018  07:44

  记者的家乡是辽宁葫芦岛,一座滨海小城。

  记忆中东北的新年,浓烈质朴,黑土地上终年不化的积雪、空气中弥漫的“鞭炮味道”和一声声抑扬顿挫带着“碴子味”的问候,触动着每个返乡游子心底最柔软的地方。

  对于一个在外地工作的东北人,每年回家都带着一些小小的失落。年少时家乡什么样子,这些年几乎都没有变化,“停滞”的时光满足了游子的思念,也带来了对于家乡发展的忧虑。而今年,在媒体广泛报道之后,这份“习焉不察”扩散到整个家族和周遭,遇到的每个亲朋都会或多或少地问一句:东北怎么才能好?

  这个问题,江苏人也在思考。按照中央关于推进实施新一轮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总体部署,去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东北地区与东部地区部分省市对口合作工作方案》,组织东北地区与东部地区部分省市建立对口合作机制。其中,辽宁对口江苏。

  作为一个在江苏工作的辽宁人,记者发现,在东北这片土地上,江苏元素越来越多。

  变化从“吃喝”开始。曾经,几乎每个东北家庭春节的标配食物,就是“炸货”,炸丸子、炸枣、炸地瓜,一盆盆当做主食或者零食。如今,物质生活的丰富让饭菜有了“升级”,网购的海外干果,精致的海鲜礼盒,还有来自江苏的食品,南京的桂花鸭,苏州的点心,还有来自如皋的长寿礼盒,告别了油腻,爽口健康成为了新的追求。

  酒,更是必不可少。翻了翻,嚯,家里囤了还真不少。贵州的茅台,山西的汾酒,自然还有记者从江苏带回的洋河系列。喝着苏酒,吃着江苏菜,年轻时走南闯北的爷爷笑着说,“这个年过得有点儿‘江苏味儿’。

  初五这天还要过“破五”,全家还要再聚一次。席间,螃蟹、虾爬子、海螺、对虾,每年,这些渤海湾的特产一个不能落。这几年,餐桌上又多了很多深海鱼。南通船队远洋打来的金枪鱼,还有网购的江苏大闸蟹。

  如果说大年夜的主题是团聚,那么初五这顿的主题往往是祝福,长辈们会给在外打拼的晚辈们一些殷殷嘱咐,晚辈们则向长辈祝好。而记者今年听到的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家里人到江苏旅游就靠你了。”看来,他们也听说过“水韵江苏”了。把日子过好,就是最好的尽孝。

  同学聚会时,记者才发现,原来“江苏元素”,在生活中也这么多——

  赵旭在东南大学药学毕业,考到了辽宁锦州当公务员,聚会时常常讲锦州和苏州对口合作的段子;王一冰从日本留学时认识了无锡的同学并结了婚,今年春节,她的父母飞到无锡和他们一起过年;姚鹏本科毕业后在沈阳工作了一段时间,又考到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如今研究生毕业在江宁一家军工企业工作……在南京每年二十多万毕业生中,东北面孔不计其数。随着苏辽对口合作的深入,相信两地之间会产生越来越多的勾连和情愫。 记者付奇

标签:

编辑:莫小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