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小微企业走访记

16.03.2015  13:10
            2月28日,正月初十,人们还沉浸在春节的喜庆当中,金融市场也收到了一个“大红包”。中国人民银行下发通知,自2015年3月1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5.35%;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2.5%。这是央行继去年11月降息后的又一次降息,对缓解当前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的融资压力无疑起到了积极作用。
  企业当前的融资难题是什么?2015年,小微企业还盼哪些“福音”?日前,记者带着这些问题走访了东北地区的部分小微企业。
  “我们项目着急上马,但是苦于公司不好贷款、资金不够,有的项目就被别人挖走了,唉!”辽宁省大连市一家从事环保设备检测的公司负责人老李满脸愁容地向本报记者诉说道,公司属于轻资产公司,厂房和办公室都是租的,公司经营的环保设备又不能抵押,所以很难申请到银行贷款。客户往往又不愿先给预付款,一个项目工期都在半年左右,占用资金时间长,有些到手的项目因为资金周转不开而白白放弃。“我经营这个公司六七年了,只贷到过一笔贷款,还是通过合同贷款的方式,找了担保公司,付了30多万的担保费啊!”说到这里,老李不由地提高了嗓音,记者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老李多么心疼这笔高昂却又不必要的担保费。
  “我们从事大兴安岭山货产品批发,属于小本生意。在刚创立的时候通过‘下岗职工再就业’申请过一笔5万元的贷款。这么多年,基本经营稳定,也没再贷过款。但现在我想新进些生产木耳菌的设备,需要贷款,可是8%的贷款利率有点让我吃不消。”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某菌业有限公司的韩经理对记者说。
  中国人民银行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中心支行日前就辖内部分企业融资情况做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抽样调查的10户企业中只有5户发生过融资行为,平均融资成本为8.45%。从贷款方式来看,被调查的10户用户中50%以上以不动产进行抵押,30%的企业借助担保贷款,10%的企业使用信用贷款。然而,调查表明,绝大多数流通企业没有固定的厂房和机械设备,这就意味着这些企业无法提供有效的抵押物,无法到银行贷款。对于生产加工企业,一些有价值的固定资产在以往的贷款中已经作为抵押物部分或全部抵押完毕。当企业再有资金需求时,无法提供抵押物或因抵押物不足而难以获得贷款支持。
  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已经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拦路虎”,严重阻碍了企业的产品升级和转型创新。
  “时隔三个月央行再次降息,市场早有预期,只是政府出手速度比预期还要快,正月十五都没过,可见政府帮助我们的决心有多大。”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某木制品出口公司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
  在采访中,部分企业家也提到,降息的实际优惠很难“享受到”。“利率优惠传导到地方操作还有滞后期,对眼下急需用钱的我们作用不是很大。”上述李经理直言不讳地说。
  “降息对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固然有积极作用,尤其是个人房贷以及一些议价能力较强的国企。但对大部分的中小企业来说,作用短期内不会太明显。”民生证券研究院宏观研究员朱振鑫说。
  “相比贷款难,员工支出的负担更令我们‘伤不起’。企业的负担实在是太重了,利润的40%都上缴了。我给你举个例子吧。”李经理说道,给员工发1万元工资,缴纳的五险一金各种税费加起来都近5000元。要是这方面的税收能够减轻些,企业的负担就轻多了。
  在走访中,记者发现,除了破解融资难的问题,减税则成为另一期待。
  “现在收的税太高,已经有一点税负的痛苦。我每年的税收是大大超过净利润。”位列福布斯财富中国排行榜前列的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在两会期间接受采访时说道。
  一叶知秋,连万达这么大体量的企业都这样说,其他企业呢?那些小微企业呢?
  “我们没有贷款,降息没什么影响,还是减税直接些。”从事筷子加工行业的孙大姐说,“我们一年的利润在10万以内,经过营改增后,仅利润部分上缴,负担减轻多了。2015年,期待能有更多、更大幅度的减税政策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