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葬地,默哀是无言的诉说

14.12.2015  08:46

  社会各界沉痛悼念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

  

  

  市民在南京大屠杀汉中门遇难同胞纪念碑前悼念遇难同胞。新华报业视觉中心记者吴俊摄

  这片土地饱含泪水,这片土地满载伤痛!12月13日,全城默哀。17处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丛葬地,清寒萧瑟,束束白菊,每一段碑文,每一次鞠躬,都在无言诉说。

  南京花神庙丛葬地,昨天上午9点不到,夹道梧桐树下就已聚集人群。一群学生身穿校服,举着自制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展板,静静等待着警报声响起。“我们30多名同学自己组织的,早上6点就集合坐地铁转公交来到这里,想寄托一份哀思,勿忘历史,勿忘国耻。”南京九中高二(5)班的刘宗韡说。

  历史,就写在这片土地上。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后,侵华日军即进行血腥大屠杀,尸横遍地,惨不忍睹。南京市民芮芳缘等组织难民,于1938年1至2月的40余日内,在花神庙一带,掩埋中国军民尸体7000余具,特此立碑。

  10点整,警报声响起,奏国歌,敬献花圈,全体默哀。来自雨花台中学的初二学生代表在发言中说,“在战争的硝烟中,每一个国家都是战败方,每一个民族都是受伤者,每一个人都渴望家园的安定和温暖……

  何止花神庙!挹江门、清凉山、煤炭港、北极阁、中山码头、汉中门、上新河、五台山、燕子矶……昨天上午,社会各界自发来到17处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丛葬地,共同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

  草鞋峡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人数最多的一处丛葬地。1937年12月18日夜,南京城破第六天,在日军刺刀驱赶下,5万多名南京居民与放下武器的士兵,被从幕府山押解至江边屠杀。时至今天,这片土地上的伤痛记忆从未消减。

  昨天一早,家住龙江的33岁自由职业者杜先和朋友刘至庭结伴而来,在纪念碑前放下一束白菊花。杜先说,“我是南京人,从小就听家里老人讲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小学和初中的时候,学校每年也会组织我们前往江东门纪念馆进行祭奠,每年12月13日祭奠惨死的同胞,是从小养成的习惯,更是根植于每个南京人血液里的一种无法释怀的痛。”上午10时,凄厉的警报声在石城上空拉响,身着深色服装的悼念者们手持白色、黄色菊花,表情肃穆,静静伫立。途经永济大道的私家车自发停驶鸣笛,行人停步致哀,默默为78年前那场浩劫的遇难者追思悼念。

  家住云谷山庄的60岁老人焦宗福,对那场浩劫至今刻骨铭心。“我的父亲是老下关人,母亲是浦口人,当年在下关大马路开文具店。”焦宗福老人说,日军从上海往南京逼近之时,家族二十多人往安徽方向逃难,仅不到一半活下来了。“听我父亲讲,他们一路跋山涉水,往西南方向逃到了贵州,后来又到了广西柳州。逃难的人占满了火车顶,火车经过贵州都匀的一个山洞,由于山洞不高,好多难民都被直接刮下去,被火车直接轧死了。

  除了丛葬地,昨天上午,南京市12个社区和部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都与国家公祭仪式同时举行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活动。在南京市玄武区梅园新村社区,一大早,不少群众自发来到梅园纪念馆。警报声鸣响之时,周总理铜像前,大家集体向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默哀。梅园新村社区党委书记程雯说,“每年我都会参加祭奠活动,这一次,我还带着孩子一起。这段历史,也一定要让我们的后代铭记。

  “进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丛葬地共有17处,16处都建有纪念碑、雕塑或纪念馆,唯独鱼雷营丛葬地仅有碑文没有纪念碑。”对南京市方志办抗战史研究者胡卓然来说,第二个国家公祭日别有意义。他一直研究关注并为之奔走努力的鱼雷营遇难同胞纪念碑终于落成。碑文镌载:“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五日夜,侵华日军将被其搜捕之我市平民和已解除武装之守城官兵九千余人,押至鱼雷营,以机枪集体射杀……惨史难忘,忆往志慨,特立此碑,正告方来。

  金陵船厂党委工作部李文宝告诉记者,昨天上午,就有大批群众自发来到鱼雷营,集体祭奠1937年12月15日夜,被侵华日军在此集体屠杀的9000多名军民,以及在鱼雷营、宝塔桥一带遇害的3万多名同胞。很多市民表示,从去年开始,“12·13”作为国家公祭日,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记住这段历史,更好地珍惜和平生活。

  “永志不忘历史,振兴中华。”“感恩富强的祖国,复兴的民族。”“让历史的这一页永远保存,让和平的橄榄枝长青”……一处处丛葬地前,无论是自发前往的市民,还是专程赶去的学生,或是社会各界的代表,都在纪念碑前沉痛缅怀,直抒心愿。正如《和平宣言》所记:和平发展,时代主题,民族复兴,世代梦想。继往开来,永志不忘!交汇点记者鹿琳王世停

原标题:

编辑: 项贤军、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