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江拓海产业兴——南通“十二五”沿海开发亮点回眸

24.05.2016  20:06

   围绕“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沿海经济增长极,江海交汇的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滨海新门户,沿海生态宜居创业新型城镇化示范区”的定位和“打造沿海经济隆起带”的总体目标,“十三五”期间,我市将充分发挥沿海前沿区域的资源、区位和发展基础等方面的优势,以沿海产业带、城镇带、风光带建设为支撑,促进资源向优势板块集聚,培育发展壮大一批重点产业板块、城镇板块、旅游板块,促进沿海产业园区、城镇和生态建设和谐发展。

   重点发展能源、石化、海工船舶、重装备、物流等产业,构建新兴基础产业基地和海洋产业集聚区,加快培育引领江苏沿海开发方向、对全市具有重大支撑作用的海洋经济产业带;建设以通州湾江海联动开发示范区滨海新城为核心,沿海重点中心镇为重要节点的城镇体系,围绕服务产业发展、提升人居环境,打造功能配套完善,特色鲜明的沿海城镇带;着力提升沿海前沿区域发展品质,做优做美发展环境,加快推进沿海旅游度假区、国家中心渔港、森林公园、海洋公园、生态农业、观光农业、海洋保护区、生态廊道、盐土绿化等工程建设,形成沿海休闲旅游风光带。

洋口港LNG项目。

中远船务海工。

启东恒大威尼斯。

  中国江苏网5月24日讯(记者 赵彤 摄影:许丛军)围绕“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沿海经济增长极,江海交汇的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滨海新门户,沿海生态宜居创业新型城镇化示范区”的定位和“打造沿海经济隆起带”的总体目标,“十三五”期间,我市将充分发挥沿海前沿区域的资源、区位和发展基础等方面的优势,以沿海产业带、城镇带、风光带建设为支撑,促进资源向优势板块集聚,培育发展壮大一批重点产业板块、城镇板块、旅游板块,促进沿海产业园区、城镇和生态建设和谐发展。

  重点发展能源、石化、海工船舶、重装备、物流等产业,构建新兴基础产业基地和海洋产业集聚区,加快培育引领江苏沿海开发方向、对全市具有重大支撑作用的海洋经济产业带;

  建设以通州湾江海联动开发示范区滨海新城为核心,沿海重点中心镇为重要节点的城镇体系,围绕服务产业发展、提升人居环境,打造功能配套完善,特色鲜明的沿海城镇带;

  着力提升沿海前沿区域发展品质,做优做美发展环境,加快推进沿海旅游度假区、国家中心渔港、森林公园、海洋公园、生态农业、观光农业、海洋保护区、生态廊道、盐土绿化等工程建设,形成沿海休闲旅游风光带。

  2009年6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给南通沿海开发吹响了进军号角。从那时起,围绕实现沿海开发全省领先目标,南通抢抓机遇,深入实施陆海统筹、江海联动,奋力争当苏中“领头雁”。

  2015年,沿海前沿区域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应税销售分别突破1500亿元、1200亿元和1450亿元,各项主要经济指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南通新的经济增长极效应正在快速彰显。

   港口功能不断完善

  我市沿海从北到南依次布局三大港区,分别为洋口港、通州湾港、吕四港。2015年,货物吞吐量超过1500万吨,完成港口建设投资超过20亿元。目前,沿海港区共有生产性泊位12个,其中,万吨级以上生产性泊位9个(包括10万吨级以上泊位3个),在建码头泊位11个。

  洋口港开发步入快车道。规划有阳光岛作业区、东太阳沙作业区,以及烂沙洋南水道(7~10万吨级)、烂沙洋北水道(10~15万吨级)和黄沙洋水道(20~30万吨级)。其中,阳光岛作业区建成面积3平方公里,设有LNG接收站、液化品罐区、干散货仓储区、LNG冷能利用园区和综合服务区。洋口港区阳光岛码头区规划方案获部省批复。洋口港区10万吨级北航道建成通航,10万吨级LNG专用码头投入使用,10万吨级石化码头基本完工,15万吨级航道正在有序推进。

  通州湾开发进入新阶段。通过围垦,通州湾港区可形成150公里5~30万吨级泊位深水岸线和450平方公里临港产业用地,现有200多平方公里具备项目用地条件。通州湾港区总体规划通过部省联合审查。三夹沙10平方公里基本完成吹填,2个5万吨级码头预计今年6月投入运营。腰沙一期起步施工基地、腰沙围垦二期通道工程等获批;腰沙12公里的一、二期通道建成竣工,12平方公里吹填稳步推进。腰沙临港工业区区域建设用海规划通过省级审查。

  吕四港建设迈入新征程。规划以环抱式港池为核心,以沿海快速路为廊道布局的5大产业功能区,规划有吕四港、通州、海门三大作业区。吕四港区环抱式港池规划方案、东灶港作业区和通州作业区规划方案均已获部省批复。吕四港航道正式通航,大唐吕四港电厂两个5万吨级码头投入使用。东灶港作业区5万吨级码头建成使用,海门港集装箱航线开通运行,实现了我市沿海集装箱码头零的突破。吕四港区10万吨级进港航道一期工程(5万吨级)顺利通过交工验收,标志着南通沿海第一条人工深水航道顺利建成。环抱式港池一期围堤工程、造陆工程、防沙导流堤工程也通过竣工验收。

   产业项目加速集聚

  “十二五”期间,南通沿海前沿区域实施单体投资50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0个,总投资达1113.1亿元,形成工业应税销售收入超200亿园区1家,100亿级园区2家。

  主导产业各具特色。沿海产业集聚初具规模,形成了洋口港液化品物流、吕四港电力能源、启东海工船舶工业园海工船舶、如东沿海经济开发区精细化工、启东滨海工业园机械电子、海门港新区建材物流等特色产业板块。

  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沿海开发已成为全市产业转型升级的新空间和发展新兴产业的新载体,新兴产业产值、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同比增幅分别高于全市6.4个、2.4个百分点;服务业投入占固定资产投资份额达到36.8%,较2011年提高12.9个百分点。

  产业项目加快集聚。依托海港码头建设和沿海的独特资源优势,一批体量大、带动力强的重大临港产业项目相继落户沿海。2015年,沿海前沿区域销售超10亿元的规模企业达到15家,实现应税销售收入375.59亿元。

  依托各类滨海园区,一批产出效益好的中小产业项目加速集聚形成产业板块。起步较早的如东沿海经济开发区、启东滨海工业园区累计已落户企业413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55家,引进上市公司26家、央企国企8家,已投产企业298个。

  2015年,沿海8个重点区(镇)完成新开工2亿元以上工业项目、亿元以上服务业项目104个,计划总投资近430亿元。

  园区加快提档升级。12个功能区中,拥有国家级示范区1家、省级农业综合开发区1家,省级或参照省级开发区管理2家,省级旅游度假区2家。

   城镇建设功能提升

  在沿海开发过程中,我市十分注重生态文明建设。获批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为省内首个获批的地级市;盐土绿化先进经验在全省推广,实施重大绿化生态工程总投资近10亿元;沿海各县(市)建立了海洋环境监测站,重点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污水管网建设基本到位。

  与此同时,强化绿色发展。如东循环经济产业园获批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进口再生资源加工区正式运行;省级以上外向型农业综合开发区和旅游度假区达到3家,海安中洋河豚庄园、如东温泉度假、蛎岈山国家海洋公园、通州湾游艇俱乐部、启东恒大威尼斯和海鲜风情街等长三角知名目的地旅游品牌正在逐步打响。

  推进产城融合发展,坚持推动每家沿海重点区镇每年建成10个以上功能平台项目,沿海地区生产、生活性城镇功能及基础配套日趋完善,学校、医院、酒店等从无到有、从有到强,建成医院8座、学校20所、星级酒店近10家。随着南通大学启东校区、南通职业大学海门校区、通州湾科教城的相继投入运行,沿海初步实现产教融合。

  沿海重点区镇加快简政放权,便民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城乡居民办事环境和效率得到较大提高。

   基础配套提档升级

  “十二五”期间,南通沿海交通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崇启大桥的建成通车,打开了沿海前沿区域的“南大门”,使南通全面融入上海一小时都市圈。

  临海高等级公路的全线通车,使滨江临海的半岛型快速交通圈实现环通;通洋高速、通州湾快速通道建成通车,实现了市区与县区高速公路的全覆盖;海启高速公路全面开工,建成后将成为沿海前沿首条贯通南北的高速大通道。

  海洋铁路开通运营,进一步疏通了沿海集疏运的铁路“主动脉”。

  长江12.5米深水航道一期完工,5万吨级海轮可以全天候直达南通港,10万吨海轮可乘潮进港,20万吨海轮减载可常态化进港;连申线三级航道的通航,使我市内河运输进入万吨级“水上高速”时代。

  此外,沿海重点区镇到市区、县区的公共交通频次和密度不断加大。

   滩涂开发成效显著

  2009年以来,我市实施各类滩涂围垦面积36.2万亩,其中,建设用海面积达21.8万米,解决了全市占补平衡指标近3万亩,有效拓展了沿海港产城融合发展新空间。

  不断创新滩涂开发机制,建立了海域使用权“直通车”制度,出台了海域使用权换发国土证配套实施办法,采取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等方式,有效缓解了沿海开发“融资难”的问题,全市海域已累计发放贷款132亿元,占全省80%以上。

  “十二五”期间,我市成为全国唯一国家海域综合管理创新示范市,争取到省海渔局下放10公顷以下填海项目的海域使用审批权限。

  目前,三夹沙区域用海规划已经国家海洋局批准,成为区域建设用海规划审批“开闸”后全国第一个获批的区域建设用海项目。海安老坝港、如东洋口港、海门港新区省级滩涂综合开发试验区已报送省政府待批,申报数量居沿海三市第一。

编辑: 廉昕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