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首届世界媒体峰会全球新闻奖获奖作品

03.02.2015  12:07

        首届世界媒体峰会全球新闻奖日前在北京举行了颁奖仪式。作为全球第一个涵盖各种媒体业态的综合性新闻大奖,此次全球新闻奖从来自138个国家和地区的450多家新闻机构和500多名新闻从业人员的1424件作品中,评选产生了峰会公益奖(分为团队和个人两项)、媒体创新奖和新媒体报道奖的4个最终获奖者和19个提名奖获得者。其中不少获奖者来自报纸和杂志,他们的参评作品充分体现了在新的传播环境下传统纸媒对媒体融合发展的不懈探索,对运用新媒体手段保持和提升报道影响力的大胆创新。

 

大屠杀的背后:美国群死群伤恶性凶杀案件之鲜为人知的故事》获得首届全球新闻奖媒体创新奖。资料图片

        半岛媒体集团英文频道“东方101”节目组因报道系列重大事件获得首届全球新闻奖峰会公益奖。资料图片

        应用新技术

        让报道更有感染力

        《今日美国报》凭借其网站报道《大屠杀的背后:美国群死群伤恶性凶杀案件之鲜为人知的故事》获得首届全球新闻奖的媒体创新奖。这件作品的最大亮点就是创造性地将大数据及其可视化技术用于新闻报道,直观、生动而深刻地展示了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及影响,产生了非常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作品上线第一个月内,点击量便超过100万。

        从2006年到2013年,美国全境发生了200多起群死群伤恶性凶杀案。《今日美国报》记者经过一年多的深入调研后发现,此类案件发生频率远高于政府公布的数字,各种案发因素的可预见性远高于许多人的想象。为了让这些血淋淋的数字和案例及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能够吸引更多人关注,相关采编人员在报道呈现形式上可谓别具匠心:报道没有从个案或单纯的数据描述切入,而是大胆转换叙事方式,对大量数据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全新揭示了频频重演的群死群伤恶性凶杀案件的特征,并从案发频率、案发诱因、关系图谱、涉案凶器、凶嫌特征、安全漏洞等方面作了全方位的深入分析。与内容相配合,作品运用多种形式对大量数据进行可视化处理,不但彰显了报道内容的震撼力,而且使版面语言更加丰富多彩,更具吸引力和艺术性。例如,为了揭示有关美国平均每两周发生一起群死群伤恶性凶杀案这一事实,这篇作品创建了一个列举出每宗案例的时间轴,每宗案例都标有案发地点、死亡人数、案情简介等细节,让人一目了然。

        多媒体融合

        让报道更有表现力

        在媒介融合愈演愈烈的今天,融合发展是媒体的必然选择,而媒体融合发展的基础是融合报道。坚持融合报道,不仅可以使报道更丰富、更深厚、更生动,而且可以拓展报道的服务性,增强报道对用户和受众的吸引力,这样专业媒体才有可能保持和发扬内容优势,进而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并站稳一席之地。此次全球新闻奖的许多获奖作品就是融合报道的典范。

        本届全球新闻奖新媒体报道奖的桂冠由美国《环球邮报》摘取,获奖作品是该报网站的专题报道《缅甸出现政治危机》。这件作品综合运用文字、图片和视频等报道形式,让受众可以全方位感知缅甸的政治生态社会图景。整个报道逻辑严谨、框架清晰,从“鸦片战争”“压制经济”“人民vs权力”3个独特视角回顾了缅甸崎岖的政治变革之路,既很好地满足了人们对新闻事件在广度和深度上的信息要求,又可以避免受众阅读长篇大论的文字报道而产生的信息超载感和乏味感。在具体的表现形式上,除了综合性的文字报道,作品还嵌入了具有震撼力的图片幻灯片和视频报道,包括一段30分钟的纪录片,把缅甸艰难的变革历程汇入一气呵成的多媒体叙事结构中,将视觉元素的感染力放大到极致。

        美国《西雅图时报》网站的《海洋变化:太平洋的危机》专题报道(获媒体创新提名奖)同样提供了网络新闻深度和美感协同的完美样板。该报道综合运用文字、图片、视频和图表等多媒体手段,将记者历时两个多月的深度调查结果转化为“太平洋的危险转变”“厚利的螃蟹产业危机四伏”“牡蛎因海岸腐蚀而逐渐消亡”“海洋生物可以适应变酸的海水吗”“沿海居民的食物危机”“对抗海水酸化面临政治阻力”“海水酸化吞噬海蜗牛”等七大部分内容,并且实时更新来自特定公众、学生和教育界人士的反馈,使这个本来可能比较严肃而枯燥的报道变得深入浅出、生动活泼,极大地提高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芝加哥论坛报》网站的专题报道《芝加哥枪击》(获新媒体报道提名奖)更强调对图片和声音等元素的融合运用。一张张视角独到、表达细腻的图片,默默控诉着暴力犯罪对城市的伤害,每张图片点开下面的链接都会有现场人们发出的呼救声和救护车等声音,令人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