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会诊:杨絮治理可分批分区域进行

07.06.2016  10:58

  为了解决好广大群众关心的杨絮飞舞问题,维护好盐城市的生态环境,5月30日至31日,盐城市林业局特地邀请了多名国家和省专门从事杨树研究的权威专家前来盐城实地考察,并对如何治理全市杨絮问题进行“会诊”。有专家当场为“杨絮易引起皮肤过敏”平反,称杨絮并非主要过敏原,市民大可不必“谈絮色变”,同时还提出,杨絮中所含的纤维是吸油性非常好的天然纳米材料,如果能很好地回收利用,将是一个前景不错的产业。
  在察看了盐城市沈海高速沿线、滨海入海水道沿线及市区通榆河两岸的成片杨树林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所长、中国林学会遗传育种分会秘书长、国际杨树委员会执行委员卢孟柱说,飞絮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大范围栽植单一雌性杨树品种,每年春夏之交,雌性杨树进入成熟期,结出果实。果实开裂后,其外表附着的大量棉絮状物质随风飞舞,加上4月下旬以后,降雨偏少、持续偏旱,空气湿度低等气候条件更加重了飞絮的发生。
  “已经飞了就要想办法治理。”卢孟柱建议盐城市一方面可以适当降低杨树的密度,每年按照不同杨树林龄结构制订采伐更新方案;另一方面要合理安排优良雄性杨树品种与其他绿化树种栽植比例和栽培模式,以形成城市和农村各具绿化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
  “如果各方面条件成熟,盐城也可以将杨树飞絮作为一大产业来发展。”卢孟柱还提出了新的解决方案。“前年,斯洛伐克一家企业来中国与我们谈合作,希望我们能为他们培育一批矮化、可以产生大量飞絮的杨树,然后再帮他们收集飞絮,这样他们就能以杨絮为原材料,生产出高档的吸油棉垫、创可贴和纺织产品等。”
  怕与会人员不信,卢孟柱现场播放了一段视频。视频中,工作人员先将一滴油滴入一杯水中,然后再将杨树飞絮制成的纺织品放入水中搅动,几秒钟后,水中的油滴全都吸附到了纺织品上,水面一尘不染。“如果我们将大量飞絮收集起来做成吸油棉垫,就可以治理海洋污染。”
  对“杨絮易引起皮肤过敏”这一话题,卢孟柱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与国内几位专门研究杨树的专家曾经一起做过实验,结果发现杨絮中并不含有太多过敏蛋白物质,所以杨絮并不是春夏之交的主要过敏原,一些人的过敏主要是因为花粉所致。”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林木遗传育种专家胡建军发言时也建议,盐城市各地可以根据结构调整需求和实施能力,分轻重缓急,制定杨树品种优化和树种结构调整规划或实施方案,分期分批开展结构调整工作,确保改造一片成功一片。“我认为,首先要重点调整低产低效杨树林,逐步替换成适宜的优良乡土树种,以更好地发挥其对农作物的防护作用;其次,要重点调整城市及居民生活区周边的雌性杨树林,逐步改造调整为常绿、半常绿树种、珍贵乡土树种或雄性杨树品种,以及因地制宜地发展各种经济林。”
  省杨树产业技术协会副理事长、南京林业大学杨树研究开发中心副主任方升佐则认为,作为高大落叶乔木,杨树具有生长迅速、生物量大、固碳效果和防风效果好的优良特性,它在促进农民致富、推动产业发展、实现财政增收、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生产、增强碳汇功能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虽然目前还没有很好的树种能替代杨树,但我们可以通过造林的统筹布局来最终控制飞絮的产生量。”他建议我市可以将雌性、雄性杨树分开种,这样,即便杨树的花粉四处飘散,也无法授粉,即无法产生大量飞絮。此外,他还提议盐城市在杨树的轮伐期上进行调整。“如果一片杨树林是要做纤维板,那么6至7年,不用等杨树完全成熟就可以进行采伐,如此,飞絮也就没了开花结实的载体,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飞絮量。”
  研讨会上,还有专家提出,待盐城市杨树种植密度降下来后,可以推行林经、林药、林菌、林苗等四种套种模式来发展林业经济,走出一条条生态林业发展的成功之路。
  目前,盐城市采取三项技术加大杨絮治理力度。一是加大造林树种结构调整力度。在城镇绿化树种的选择上,以树种多样化为原则,以常绿树种为主,突出“绿化、美化、香化、彩化”,以常绿乔木与灌木林相结合的方式打造公路绿化,突出植物季节变化特色,达到四季见绿、季季有景的要求;在农村绿化的成片造林中,加大多树种、多品种相结合,营造混交林,推广了耐盐碱、耐瘠薄、抗逆性强的良种刺槐、中山杉等高大乔木树种,逐步推广观赏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果树树种,用隙地少、经济价值高的榉树、中山杉等树种加强农田林网防护林建设。二是加大杨树品种更新更换力度。逐步轮伐“十一五”期间栽植的杨树,淘汰过去大量使用的“69、72杨”和“中林”系列品种,选用雄株“35杨”系列,从根源上防止飞絮的产生。三是强化人工干预防治措施。一方面,在开花前注射抑花素,控制开花、结果的数量;另一方面,利用高压喷洒特定药水疏除雌花,在种子还没完全成熟时造成花序未开先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