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乳腺癌或可能是一种职业病

21.10.2015  18:20

  近年来,时有名人罹患乳腺癌的消息爆出。前不久,微信朋友圈被滴滴总裁柳青刷屏,她坦承自己患上了乳腺癌,再次引爆乳腺癌话题。记者10月21日从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举办“关爱女性健康,相约粉红十月”大型乳腺健康义诊讲座公益活动上获悉,在众多癌症当中,乳腺癌成为危害女性健康的“头号杀手”。该院乳腺病诊治中心、乳腺病影像诊断专家刘万花主任医师指出,乳癌也可能是一种职业病,警惕教师、医护人员、白领精英办公族等这三大类压力大的女性人群患上乳腺癌,注意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定期体检才能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现状分析:三大类职业女性易患乳腺癌

  据介绍,乳腺癌已成为现代女性的“头号杀手”,压力大、抽烟喝酒、晚睡晚起、缺乏足够运动、使用含雌激素的补品化妆品、晚育以及生育后不哺乳等因素,让职业女性如教师、医护人员、白领精英办公族等职业人群成为乳腺癌高发人群。

  还记得曾感动过无数网友的复旦抗癌教师于娟吗?在她的70多篇抗癌日记中,深刻剖析了自己长期的一些坏习惯和诱发乳腺癌有关。李老师今年40岁,来自南京某著名高校,近半年来为申请科研基金、晋升职称忙得经常加班加点,晚上熬夜到一两点是常有的事情。最近李老师洗澡时自摸乳房有肿块,正好赶上单位体检,立即来到中大医院乳腺病诊治中心就诊,经过全数字化乳腺钼钯检查后,最终确诊为早期乳腺癌。幸亏发现及时,通过手术治疗后李老师的病情有所好转。

  “除了教师群体易患乳腺癌外,医护人员也是乳腺癌的高发人群。医护人员工作压力大,强度大,尤其是护士夜班多,作息不规律,抵抗力下降,这都是罹患乳腺癌的诱因。”刘万花主任医师指出,近年来医院女职工体检中,发现医护人员中招乳腺癌比例在逐年上升,前不久又发现了两名护士罹患乳腺癌,呼吁医护工作者对自身的健康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刘万花主任医师介绍,该院碰到的最年轻的患者年仅26岁,是外企白领,在单位是业务骨干,可是却被“乳腺癌”盯上。据悉,熬夜、营养过剩加上久坐不运动都是诱发乳腺癌发生的诱因。据悉,乳腺癌是激素依赖型疾病,与内分泌紊乱、激素水平不平衡有关,而长期熬夜必然打乱人体生物钟,导致女性内分泌紊乱。有报道称营养过剩也是诱发乳腺癌的风险因素,恰恰不少白领久坐不运动,工作遭遇压力时,常暴饮暴食来缓解压力,除外,白领精英大多数结婚太晚或不婚,这些都是公认的诱发乳腺癌的风险因素。

  专家支招:“三管齐下”降风险

  专家支招,“健康的生活方式+心理减压+定期乳腺检查”三管齐下才可能降低诱发乳腺癌的风险。首先是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吸烟、不喝酒,作息规律,尽量不熬夜饮食均衡,不暴饮暴食。坚持运动,不久坐电脑前,工作之余到户外走走。少使用含有雌激素的化妆品及避孕药。其次是保持良好的心情与心态,是维持内分泌平衡的关键。遇到烦心事多和家人或好友沟通,凡事不能太追求完美。最后是定期乳腺检查。建议女性多自检,一旦发现乳房表面有酒窝样或橘皮样改变、乳房或腋下有肿块、乳头有血性或黄色溢液流出、乳头反复破溃等这些乳腺癌的高危症状,需进一步排查。

  专家提醒,40岁以前女性可以2—3年接受一次钼靶检查,40岁到50岁的女性可以考虑1—2年进行一次钼靶检查,而50岁以上的坚持频率应保持在每年一次。如属于以下高危人群的,专家建议每半年至少要到医院进行一次乳腺健康检查:乳腺癌家族史、12岁以前月经初潮者、30岁后生小孩、40岁以上未孕、一侧患过乳腺癌的女性、患有乳腺小叶增生或导管增生、体形过度肥胖或伴有糖尿病者、长期接触放射线史者等都属于乳腺癌高危人群。

  乳腺癌称为“治疗效果最好的癌症”:积极预防术后复发是关键

  作为治疗效果最好的癌症之一,该院乳腺诊治中心主任、乳腺外科专家张亚男主任医师呼吁,患者一定要坚持完成乳腺癌的规范治疗,积极预防术后复发,千万不要半途而废。

  目前,临床上乳腺癌的手术复发率仍然居高不下,而一旦出现复发或转移,治疗难度将大大增加,直接威胁病人的生命。据悉,年轻女性手术后复发转移的风险约在40%到50%,复发高峰通常是在诊疗后2—3年和4—5年。有些女性没有按照医生要求在切除手术后坚持化疗和内分泌治疗,导致病情复发。乳腺癌术后复发虽然可怕,完全可以预防的,关键是术后要坚持长期药物治疗。张亚男介绍说,目前乳腺癌手术后常用的治疗手段是内分泌药物治疗,这也是预防乳腺癌术后复发的重要治疗模式。

  除外,乳腺癌不仅在生理上对女性造成巨大创伤,手术切除乳房后由于破坏女性外观,还会造成沮丧、压抑等心理问题。张亚男主任医师指出,对于乳腺癌患者,一直坚持“保乳理念”,手术中能保留乳房要尽量保留,实在不能保留也尽可能为患者做乳房整形重建手术,这样既可以为肿瘤患者找回自信,也可以降低家庭的离婚率。(通讯员 崔玉艳)

编辑:圣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