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大熊猫与自然一起演进——记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

02.07.2015  16:05

  

  饲养员与熊猫。资料照片

  在世界上,中国知名度最高、最受欢迎的动物无疑是大熊猫。为保护国宝,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自1980年成立、1983年正式建成投入使用以来,几十年如一日,围绕大熊猫的繁育、种群数量增加、疾病防治、野化放归等领域的研究,引领着行业研究水平,为大熊猫的长期保存与正常演进作出了杰出贡献。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使中心卧龙基地在地震中深受重创,63只圈养大熊猫1只死亡1只失踪,人和熊猫被困孤岛。灾难发生后,研究中心工作人员迅速组织起来,冒着生命危险搜救大熊猫。在国家林业局、四川省林业厅等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下,将60只大熊猫分8批陆续转移并妥善安置,同时积极开展爱心饲养,让大熊猫逐步消除应激反应,在最短时间恢复正常。

  如今,研究中心形成了以卧龙为中心,包括卧龙基地、雅安基地和都江堰基地三个基地的“一个中心三个基地”的格局。

  20世纪90年代,中心在国内率先研究和应用环境富集技术提升大熊猫活力,并通过调整营养、诱导等手段使90%以上的育龄雌性大熊猫能正常发情;采用激素监测、人工授精等技术攻克配种受孕难;通过培训母兽带仔、完善人工育幼等技术攻克了育幼成活难。中心为实现圈养大熊猫种群的自我持续和发展,还率先提出了“爱心饲养”“生态育幼”和“优生优育”理念,提高了大熊猫个体活力和福利标准,引领着行业研究水平。

  截至2014年底,研究中心共繁殖大熊猫157胎225只,成活197只,人工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达到187只,占全世界人工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的近60%。

  30多年来,研究中心先后有24只大熊猫旅居海外,共繁育大熊猫19仔,成活12仔,如今已有9只回到研究中心生活。目前,研究中心与国内30多家动物饲养和管理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

  2003年7月,中心启动了人工繁殖大熊猫野化培训与放归研究,2006年,“祥祥”成为第一只放归野外的圈养人工繁殖大熊猫,2012和2013年将大熊猫“淘淘”“张想”成功放归野外。圈养大熊猫回归自然,开创了大熊猫生态保护的先例。(记者 李晓东 危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