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与传承成全国范本 靖江将建讲经博物馆

26.01.2015  12:44

  中国江苏网1月26日讯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靖江讲经(宝卷)的保护与传承走在全国前列,成为全国性范本。日前,来自省内外的专家、学者齐聚靖江取经,并在靖江召开中国宝卷生态化保护与传承交流研讨会,共同交流各地宝卷的保护、传承经验。

   留住民俗文学“活化石

  宝卷是由唐代变文和宋代“说经”演化而成的一种俗讲文本,自明清以来包容进大量的民间传说、民歌民谣和社会风俗,成为亦圣亦俗、亦庄亦谐、以叙事为主、韵散结合的民间文学文体。宝卷的讲唱曾流传于甘陕到江浙的广阔地域,尤以长江下游的吴方言区最为突出,称作“讲经”或“宣卷”。

  靖江讲经自明代传入至今,已有500年历史。目前,我市讲唱靖江宝卷的民间艺人有120余人,每年做会超3000场。2008年,靖江宝卷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一批扩展名录”。由于宝卷在大多数地区已经衰亡,靖江宝卷的传世更显得弥足珍贵。近30年来,一批又一批的国内外学者前来考察,他们为靖江宝卷而惊喜,称其为中国民俗文学的“活化石”。2007年1月,靖江市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宝卷文化传承之乡”。

  为何在宝卷日渐消亡之时,靖江讲经还能如此兴盛?靖江市文化馆副馆长黄铭说,靖江有深厚的民俗文学土壤,至今在农村,谁家有人过生日或家有值得热闹的喜事,都习惯做会、请人讲经。同时,政府在保护与传承靖江讲经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

  首先是保护人,不断培养讲经人,同时,定期邀请省级、市级传承人前来指导。

  其次,靖江已在5个乡镇设立了讲经堂,不定期到各个社区宣讲,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第三,靖江宝卷旧有文本100余种,现存世各类印本、抄本仍有60多种,加上留存民间艺人口头的30余种,共约90余种。靖江市花了大力气对其系统整理出版,不但有大部头的《靖江宝卷》、“圣卷”、“草卷”和“科仪卷”,最近,又出版了《火龙王升天记》、《玉蝉女十二美》等,留下大量资料。

   将建讲经博物馆

  上月底,来自国内各省、市、高校的文化学者、宝卷研究者,一起参观了靖江市斜桥镇的宝卷活态传承。中国非遗保护中心理论室主任吴昊认为,靖江宝卷传承亮点突出。首先,采用多种方式,积极营造适宜宝卷传承发展的文化生态,极好地保持了宝卷的活态传承,促进了这一文化形态生存发展的原动力,使这一珍贵的文化形态在当前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弘扬真善美的社会功能。另一方面,政府及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也非常重视宝卷的传承工作,著书立说,培养传承人,体现了对宝卷传承新思路、新途径的思考。

  在当天举行的中国宝卷生态化保护与传承交流研讨会中,来自甘肃、浙江、上海、常州、无锡、昆山、张家港、靖江的八支代表队还同台交流展演,生动表现出各地宝卷的“活态”体现。本次活动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江苏省文化厅主办。

  “活动中,所有与会人员对靖江在宝卷保护与传承方面做出的诸多探索和取得的良好效果给予一致好评。”黄铭说,全国的专家聚集靖江取景,是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中长期保护规划。“在这方面,靖江也有考虑,虽然目前靖江讲经在当地仍有市场,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市场会不断萎缩,甚至消亡。因此,我们计划建一处靖江讲经博物馆。

  “目前,靖江市正在建设文化中心,按照设想,我们打算在文化中心内建讲经博物馆,将500年来,靖江讲经的历史演变和保护传承情况,以史料和实物等形式,进行展示。这也是对这一非遗项目最好的保护方法。”黄铭说。

编辑: 莫小羽、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