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聚为何不能好散 ——苏州姑苏离婚诉讼透视

17.02.2015  17:59

  □本报通讯员耿莉本报记者张羽馨

  中国江苏网2月17日讯 记者最近在苏州姑苏法院采访时了解到,2014年该院新收的离婚案件为702件,较2013年822件减少了120件。

  “为什么去民政局离婚的越来越多,而来法院离婚的却越来越少?”姑苏法院民四庭法官袁琴用几个案例向记者做了解释。她说:“到民政部门去离婚的两口子,尽管也可能有怨气、有争执,但法院处理的离婚纠纷,矛盾却往往激烈得多。结果,婚是离了,却给双方造成了严重的心理阴影,很长时间难以弥补。越来越多的人能够选择协议离婚,而不是打官司分手,这确实是婚恋观念的一种进步。对法官来说也是一种解脱,毕竟,离婚案件是最难处理的!”她用三个“何苦”概括了离婚诉讼的三种痛苦。

  何苦这么计较?

  “不是为了一条毛巾、一把菜刀,只是为了一口气!”

  柳某和李某都是85后,结婚只有一年半,还没来得及生儿育女,就因感情破裂闹上了法庭。按理说,这样的离婚案件应该是最干净利落的。然而,就只因为两人都觉得对方的原因才导致要分手,一时竟闹得不可开交。两次庭审双方都是怒目而视,互相指责“你对不起我”“你耽误了我”……一时间哭声、喊声、叫骂声连成一片,法庭里硝烟弥漫。由于两人都抱着“绝不让对方占便宜”的心态,不仅在存款上争执不休,就连家里的毛巾、菜刀,都争执不下。为了帮两人分割财物,法官和书记员整整用了两天的时间,做了几十页的财产清单。而这些财产加在一起,除了电器、家具外,不过价值数千元。柳某告诉法官:“我们两个工资都不算低,不是为了一条毛巾、一把菜刀,只是为了一口气!就是想让他不舒服!”

  何苦这么冲动?

  离婚诉讼也是“亲友团”大战!

  李某诉杨某离婚一案开庭的日子竟最终演变成了双方“亲友团”大战。一到法院,李某见杨某带了五六个“亲友团”成员,吓了一跳,为防吃亏,赶紧请求增援,其父母等8名“亲友团”成员也迅速到位。

  庭审开始后,“亲友团”沉不住气,为显示各自的“忠诚”,在“亲友团”中的地位,彼此为李某、杨某就某一小事的回答不一而展开“口水战”,你一言我一句争相发言,矛头直指对方,纷纷数落对方的种种不是。法官制止后,“亲友团”将“战场”移到了法庭之外。没有了法官的约束,双方的争执竟愈演愈烈,最后,十多个人扭打成了一片,庭审被迫中断。

  何苦这么执拗?

  离了五次终于离成的婚!

  于某和夏某自小青梅竹马,2005年,在双方亲友祝福中携手走进婚姻殿堂。由于夏某性格多疑,经常对于某产生不必要的怀疑,每日都要翻看于某的手机和电脑,两人为此多次发生矛盾。一次于某与同学聚会上与几个女同学分别拍了几张照片,夏某看到其中一张照片后,认为于某对该女同学有“不一样的感觉”,哭闹不止。心中委屈的于某一番埋怨,竟招来了夏某的一记耳光和拳打脚踢。第二天,于某就向法院提交了离婚诉状。接到诉状的夏某便后悔了,当着于某父母的面苦苦哀求,于某便撤回了起诉。半年过后,于某再次起诉到法院,原因仍是因为夏某的多疑。夏某接到诉状后,写下了数页纸的保证书,于某再次撤诉。然而,没多久,类似场景再次上演,夏某表示“如果离婚,自己会活不下去的”,于某无奈,只得再次撤诉。到于某第五次起诉时,夏某终于承认两人之间现在只剩下争吵,自己也被这场婚姻折磨得够呛,同意离婚。

  袁法官向记者表示,随着婚姻观念变化,人们不再将离婚视为洪水猛兽,这也是离婚率上升的决定性因素。有的人认为这是伦理观念和责任感在退步的表现。但从审理案件的角度来说,一些离婚案件的被告方为了挽救已经名存实亡的婚姻,或哭或闹,或苦苦相求或以死相逼,通过这些方式让对方暂时撤回了起诉,但过不了多久,对方还是会再起诉到法院的,就像前述的夏某。婚姻质量下降,感情破裂,对方感受不到幸福,这样的婚姻其实是难以维持的。能够勇敢地放手,让双方都有机会寻求新的幸福生活,这就是一种进步,也是一种责任感的体现。

  

编辑: 莫小羽、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