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不得抢跑” 幼升小到底该如何衔接
教育部近日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要求全面推进幼儿园和小学实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小学严格执行免试就近入学,幼儿园不得提前教授小学课程内容,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对学前儿童违规进行培训等。
一纸禁令激起千层浪——家长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幼儿园和社会培训机构开设的“衔接班”面临转型,小学教师、教育界人士也有话想说。从幼儿园到小学“梯度”究竟有多大?学前“抢跑”到底值不值?幼升小真的需要衔接吗?
清明节假期的一场朋友聚会,让幼儿园孩子家长李文奇心态彻底“崩”了。“朋友们的同龄娃已经学会26个字母和20以内加减法,有的‘牛娃’还会一口流利的英语。”李文奇说,家里一直支持孩子“童真教育”,但一比别人家孩子,感觉差距“巨大”。节后第一天,李文奇没有半点犹豫,给娃报了幼小衔接班。
从本来“无所谓”到比出“危机感”,李文奇的心路历程非常普遍。“再穷不能穷教育”“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社会培训机构打出的广告词,不断刺激家长脆弱而敏感的神经。
“我们幼儿园的孩子基本都在上幼升小相关辅导班,一方面小学的教学进度确实较快,另一方面家长觉得上幼儿园不能‘光是玩’。”南京市红梅幼儿园教师朱岚说,这种幼小衔接班通常是对幼儿园课程进行延伸,也有一些机构会对小学的上课环境进行模拟,帮助孩子提前适应。据她分析,家长扎堆给孩子报幼小衔接班,最主要原因还是家长对小学教学情况不了解,不清楚小学教什么,害怕孩子落后于他人。
幼儿园有没有“衔接”课程,也成为家长择园的重要考量。南京某民办幼儿园园长透露,每年开学报名季,不少家长开门见山,问“你们有没有幼小衔接”。对民办幼儿园来说,幼小衔接成为争抢生源的一个“必备项目”。
那么,幼小真能实现“无缝衔接”吗?
“幼小衔接的重点不应该放在知识的灌输上,更应关注学习习惯的培养。”南京拉萨路小学一年级老师郑姝坦言,新生刚入学阶段确实能感受到差别——有些孩子明显学过一些拼音、算数,有些孩子在课本知识方面是零基础。但随着学习的深入,这种差距很快就显得微不足道。一方面,校外教育机构短期灌输的知识量有限;另一方面,孩子学到的内容可能不够规范、不够系统化,还需接受学校老师的“再纠正”。甚至有些学生还会因为“抢跑”,表现出不专注、没兴趣,从长远看反而不利于学习。
在与家长的接触中,郑姝发现一种值得关注的现象:很多家长忙于工作,无法陪伴孩子学习成长,为弥补家庭教育“缺位”,就将孩子送到培训机构。她认为,对即将幼升小的孩子来说,学习习惯、生活自主性的培养更加重要,而这些恰恰需要家长亲力亲为,再优质的教育机构也无法替代。
昆山柏庐实验小学校长金明则态度明确——“幼小衔接有必要”。他认为,从幼儿园步入小学,外在环境、教学内容、作息时间、学习方式等因素都发生变化,这对孩子们来说,不仅产生学习与生活环境的转换,也存在师生角色、同伴关系、行为规范和社会期望等因素的极大变化。必要的幼小衔接,是调整孩子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并非现在很多家长理解的提前上一些小学课程。
“幼小衔接本身不是问题,问题是衔接什么。”金明分析,幼儿园时期主要是以游戏和能力发展为主的教育方式,而小学教育主要是以正规课业和静态知识的学习为主的教育,这一转变需要儿童身心的调整适应,这才是幼小衔接应有的主要任务。衔接不当反而会造成孩子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性方面的种种问题。
打开“大众点评”平台搜索“幼小衔接”,仅在南京地区就有2877个结果,部分链接甚至贴出详细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大纲。记者梳理发现,推出幼小衔接课程的不仅是新东方、学而思等知名辅导机构,还有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一大批新兴机构。
“我们幼小衔接培训班包括语数外三门课程,主要是帮助孩子在幼儿园和小学之间平稳过渡。”南京市建邺区常青树教育招生老师介绍,他们的教材就是小学课本,通过他们的培训班,孩子上小学之前可以学会拼音、认识1000个汉字、掌握10以内加减法,认识26个字母并做一些简单的阅读。
新东方河西校区的“王牌课程”是新一年级全科启蒙衔接课。课程面向零基础大班小朋友,包含语数外三门课程,课程亮点是“语文识字衔接、百科知识储备;数学训练思维、提升计算能力;英语游戏式课堂、绘本教学”。
幼小衔接培训机构遍地开花,竞争激烈,但价格却不便宜。例如,常青树教育幼小衔接3-5人小班课程,一个月72个课时、一个课时40分钟的价格是8860元,在此基础上还有一对一辅导,90个课时需要13500元。虽然各家机构课程各异、价格不一,但大多在一个课时100元左右。而在评价留言区,部分家长评价反馈看到孩子的“明显进步”。当然也有不同声音称“孩子来上课纯粹就是和别的小朋友玩,和宣传的完全不一样”。
记者采访发现,不少幼升小培训机构的“初心”并非教授小学内容,而是被“卖方市场”逼出来的。小豌豆少儿培训负责人李沐坦言,刚开始推出的是绘画、硬笔书法等艺术类课程,但不断有学生家长反映,希望一并开设幼衔小课程,这才开拓了这项业务。在他看来,衔接课程不是为了所谓的冲刺名校而设置,而是让小朋友在学习基础知识点的同时,锻炼融入新环境的社交技能。
对于新出台的《意见》,李沐表示“既理解又担心”。一方面,希望孩子能真正减负,享有完整快乐的学前时光。但同时,家长的需求客观存在,即使没有幼小衔接班,他们也会寻求别的途径去辅导孩子,或许会耗费更大的经济和精力成本。采访中,很多社会培训机构负责人表示,希望相关部门尽快出台细则规范,如果是硬性规定“一刀切”,大家都把学科类课外班直接关停,提前考虑业务转型。如果只是“指导意见”,很可能会有“明补”转“暗补”的情况出现。
“剧场效应”,期待家园校社合力打破
一群人在剧场看戏,一旦前排有人站起来,又没人制止,后排的人也跟着依次站起,以致到最后,所有人都站到凳子上看戏——社会学中的“剧场效应”,投射到教育领域,体现最为明显的就是超前教育。而幼小衔接培训的“抢跑哨”,已从幼儿园大班提前到中班就吹响。
南京市建邺区居民陈娜,已经帮上中班的孩子报好今年的暑假班。语数外融合的新东方课程,10天集中培训,花费不菲。她的计划是,中班就启动“衔接”,先报一个短期培训看看效果,好的话就接着学到小学,效果不好再换其他培训班。
身处“剧场”环境,家长很焦虑,只能跟着“别人家孩子”学;培训机构也跟着市场走,家长希望教啥就教啥。在教育专家看来,此次教育部出台的这份指导意见,就是明确对“剧场”里的“站起来”行为说不,为规范幼小衔接提供依据。
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倪娟认为,幼儿园阶段是直接经验教育,没有具体课程,从日常生活出发,充分尊重幼儿的自主选择,保护孩子的天性。到了小学以后转为分科教育,兼顾孩子们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等多个维度。结合教育部指导意见,倪娟建议把“衔接期”放在小学阶段,即小学生刚入学时,学校可预留出一段适应期,提供一些科学规范的衔接课程,培养孩子的生活学习习惯,保障能够适应分科教学。
“教育部规定小学生要‘零基础’入学,这遵循了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最近,南京市南昌路小学信息主任张林林经常给各个幼儿园大班老师“开讲”。她谈到,短期来看,上过幼小衔接的孩子确实在一年级开始的一段时间里稍稍领先于其他孩子,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早期文化知识的衔接并没有明显高于他人的优势。“良好的学习习惯才是孩子成长的‘地基’。”张林林认为,教育部指导意见不是反对幼小衔接,而是要求其回到“正轨”——弱文化知识的衔接、强习惯的衔接,比如注重生活习惯、学习习惯、交往技能、思维方式的衔接等。
促进幼儿教育成果的保持和提升,既是建立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应有之义,也是儿童终身发展的长远影响要素。泰州市姜堰区教育局副局长沈崎表示,明确幼小衔接是长期的育人行为而非一时的过渡活动,要拉长衔接期,把入学准备教育有机渗透于幼儿园三年保育教育工作全过程。在他看来,指导意见要义在“引导”,消除“赢在起跑线”上的教育误区,需要幼儿园、小学、社会培训机构和学生家长等各方形成共识、持续努力,形成家园校社共育合力,才能真正从思想层面走出“剧场”, 回归科学的教育理念。(张宣 王梦然 傅秋源 陈珺璐 王世停)
来源:新华日报 转自: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