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将有偿家教纳入“师德档案”

01.08.2016  20:06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下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治理中小学有偿补课和教师违规收受礼品礼金问题自查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决定自2016年7月中旬起,开展为期3个月的治理中小学有偿补课和教师违规收受礼品礼金问题自查工作。早在去年6月份,教育部就印发了《严禁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的规定》,提出6条禁令。尽管国家各级教育部门三令五申,明文规定中小学在职教师不得进行有偿补课,但有偿补课的现象却屡禁不止。(新闻来源:8月1日《泉州晚报》)

  对于如何刹住有偿补课,有论者说要把“炉子烧烫”,通过严抓严惩,形成热炉效应,谁碰谁疼,自然不敢伸手。否则,不严不实,只会导致破窗效应。此建议甚好。那么,这样的炉子目前有没有呢?有的,且不止一只。譬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禁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的规定》……很可惜的是,它们不仅内容相对空泛抽象,也缺乏操作性,因而难以见效。即便现如今的自查《通知》,虽招招实在,但如果让运动员兼做裁判员,其未来可想而知。炉子或多或少存在漏气不严密的瑕疵,其实已经解释了为何国家各级教育部门三令五申禁止有偿补课却屡禁不止的原因。这就很难让人们对这一次自查效果的预期乐观得起来。

  有偿补课的本质是用金钱购买优质教育资源,这看起来是单纯的市场行为,但放在教育领域,其害在直接违背了教育公平,也有违师德,更悖逆了法律。这也是各国严禁有偿家教的根本原因。譬如德国的法律和学校规定,教师有偿补课将被处分,并写入该教师的档案;美国的司法判例中均严格规定了中小学教师业余时间不能从事有偿家教,如果教师在外工作或兼职,都将面临解聘或不续聘的处理……正是因为这些炉子真正烫手烫到了要害,他们的教育领域才相对公平和谐,风清气正。

  这也是给我们的启发:要想遏制有偿家教,必须痛下辣手,让炉子真正烫到不能碰不敢碰,譬如,给我们的教师没人建立一个“师德档案”,将“有偿家教、教师收礼”作为考核评先、职称评定、岗位聘用的重要依据,实行一票否决制,那么,他们的规矩意识、红线意识一定会慢慢建立起来。而一个前提是:必须避免由学校自行填写,而是把笔交给学生、家长和社会。而要让社会监督力量得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尚须建立一个与之配套的社会监督机制,以避免作弊。师德档案虽然不一定能发挥出预期效应,使教师真正告别那种极度趋利化之下的“离心离德”行为,但至少可以起到警示作用,逐步逼近。

  当然,要实现师德回归,设立师德档案并非万能之策。在人情社会甚嚣尘上,应试教育模式如此坚挺,教师经济政治待遇不提升,教师评价机制科学性和合理性不完善的当下,要求教师出污泥而不染独善其身谈何容易。在师德秩序混乱的情况下,失德教师成了替罪羊不说,让整个教育行业背负着“失德黑锅”,更有失偏颇。那么,出台再多的禁止有偿教教、教师违规收礼等法律规定,恐怕都难逃沦为一次次空谈的命运。

编辑:顾名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