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研发不动摇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01.04.2015  16:19

  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创新驱动当仁不让地成了焦点和热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智能制造等话题红红火火,身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制造2025也格外引人瞩目。3月13日,国务院又发布了《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创新是推动一个国家和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笔者长期工作在工业战线的基层单位,在欣喜之余也有颇多感触。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综观近现代历史,每一次科技革命都深刻影响了世界力量格局。这些年来,我国依靠自主研发取得了巨大成就,总体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载人航天、探月工程高速铁路、载人深潜、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和超级计算机等实现了重大突破。科技部2014年发布的统计数据也非常亮丽: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R&D)预计达到13400亿元,其中企业支出占76%以上;R&D占GDP比重预计可达2.1%;全时研发人员总量预计达到380万人年,位居世界第一;国际科技论文被引用总量保持第二,国内的有效发明专利预计达到66万件。但不能不说的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

  从全球格局看,当今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列为创新型。包括北美的美国和加拿大,西欧的英、法、德和荷兰、比利时、爱尔兰,中欧的瑞士和奥地利,南欧的意大利,北欧的瑞典、丹麦、挪威、芬兰,大洋洲的澳大利亚,亚洲的日本、韩国、以色列、新加坡,以及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他们拥有的发明专利总数占全球的99%。

  稍加归纳,发现如此分布很有深意:创新面前无老本可吃,老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西班牙、葡萄牙双双落选。爱尔兰、奥地利和澳大利亚的入选,则颠覆了传统印象。最令人惊叹的则是北欧4国集体入选,虽然他们是举世公认的高福利国家,自然资源也比较丰富,但创新才是这些国家安身立命的根基。亚洲则是日本、以色列加“四小龙”,虽是二战后成长起来的“新贵”,也在情理之中。

  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但全球制造前五强中只有中国被划为效率型,其他均是创新型。虽然中国R&D占GDP比重超过2%,但对外技术依存度超过50%(美国、日本仅为5%左右,其他创新国家一般在30%以下),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技术瓶颈”的严重制约。

  企业应是创新的主角

  从企业看,2014年美国汤森路透公司公布了“全球最具创新力的100强企业”排行榜,日本以39家创新企业居全球之冠。据德勤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报告,日本每百万人口中研究人员的数量为7038人,居世界第一,美国以35家创新企业居第二位。韩国进入2014年全球创新企业排行榜的有4家,与德国并列,但忧患意识并没有消减。据韩国产业技术评价管理院称,在主要十几个产业种类中,韩国比中国技术领先不到2年。在生物领域,韩中两国的技术差距只有0.7年,在移动通信领域为0.9年。而韩国最大的出口产业半导体和汽车,韩国领先中国也不到1.5年。其实,中国大陆进入2014年全球创新企业排行榜的,仅华为1家。

  从专利看,以华为、中兴为首的中国企业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但显然为数太少。最近中国有关部门查处了反垄断第一大案,美国高通公司认罚60.88亿元(约合9.75亿美元)创中国反垄断纪录,根本原因是高通作为全球最大的手机芯片厂商之一,滥用市场支配行为。反过来看,为什么高通公司能滥用、敢用其垄断地位呢?掌握芯片销售只是一个方面,专利才是更重要的一方面。目前,高通在CD鄄MAWCDMA和LTE无线通信标准必要专利组合的市场份额为100%;CDMAWCDMA和LTE无线通信终端基带芯片的市场份额超过了50%,具有绝对的市场支配地位。过去5年间,高通仅专利授权费收入就高达300亿美元。

  即使在一些中国引以为豪的领域,也还有一些薄弱环节。比如中国高铁已成为中国装备智造的绚烂名片,但在主要零部件方面不得不依赖日本三菱、日立和德国福伊特等厂商。工业机器人近来中国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机器人本体在总成本中占比不到25%,核心基础零部件才是利润源头(减速机约占35%,伺服电机约25%,控制器约占15%)。不幸的是,除本体外中国大量依赖进口,不掌握这些核心技术,中国企业仍然有可能沦为“代工厂”。中国稀土出口量占全球的90%以上,烧结钕铁硼又是目前稀土永磁材料中应用最多的一种,中国也占全球份额的八成。但日立在全球范围内申请了600多项与烧结钕铁硼相关的专利,中国产的钕铁硼想要出口国际市场,还得向日立缴纳专利费。

  经济新常态需要创新驱动

  这些事实足以让国人警醒,也足以对一些“唱衰中国”的论调有了更深刻更全面更准确的反思。全球著名的波士顿咨询集团(BCG)最近的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制造业对美国的成本优势已经由2004年的14%下降到2014年的4%。

  高效的生产技术、低廉的能源价格使得部分商品在中美两国的生产成本几乎没有差异,但两国的劳动生产率却存在着巨大差距:目前我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不足美国的10%,而在高端制造领域,美国劳动生产率是我国的20倍以上。比较优势向来被看成中国这个世界工厂的命脉所在,我们究竟还有多少核心优势呢?

  近来中国出口增速有所下滑,温州东莞不少工厂纷纷关门。这些工厂往往是为欧美品牌做代工(中国出口产品中拥有自主品牌的还不到10%,90%以上是替外国品牌“贴牌”生产),但近十年来欧美采购正向生产要素更低的地区转移,订单的减少必然导致这些企业陷入困境。

  当今正处于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的前夜,比较成本的优势正在弱化,在某种程度上,产业链分工正在“逆全球化”,制造正加速回流发达国家。全球经济的不景气引起了需求下降,迫使更多的跨国企业既要“节流”,在传统产业中更多的采用提高劳动生产率以降低成本,重新自主生产挤压出利润;又要开源,开拓更多的新兴产业“蓝海”。当然,对中国而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智能制造、信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亟待以创新而不是以产能规模填补。

  可为什么还有些人对招商引资唯命是从,对自力更生说三道四,对科技创新叶公好龙呢?根本原因就是对GDP的盲目崇拜。在我国的GDP构成中,有相当部分是由大量无效率、低效率的企业贡献的。这些企业效率低下,微利经营,一旦经济增速低于8%,企业特别是重工企业就成了重灾区。以前一些地方为了做大GDP,不惜刺激低效率企业生存发展,给予市场和财税优惠等补贴政策,但这些刺激政策扭曲了资源配置,占用了社会资源,对其他靠内生发展的企业产生了挤出效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让高效率企业不断替代低效率企业,才是社会创造财富的不二途径。工业经济进入新常态,客观上有助于中国工业的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 

  新常态强调GDP要转向质量效率型和集约式增长,结构上不断优化升级,动力上要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这从根本上解决了好大喜功、政绩观扭曲、统计造假时有发生的病根。湖南某县将5.8亿元工业总产值虚报为44亿元,就是一个最极端的例子。

  新常态和“工业4.0”紧密相连 

  在新的历史条件和发展背景下,中国制造要蜕变为中国智造,就必须加快工业1.0升级、2.0补课、3.0普及、4.0示范。只有将信息化与工业实际情况紧密结合起来,把两化深度融合作为主线,才能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流程管理的数字化、企业信息的网络化、智能制造的云端化,不断为工业转型升级注入新动力、开拓新市场,从而在未来的工业化过程中占得先机。

  目前,中国的航天装备、通信装备、能源装备、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钢铁、石油炼制、家用电器等与国际先进水平相仿,理应成为重点突破方向。今年,国家又设立了总规模400亿元的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助力创业创新和产业升级。“创新创新再创新”,应成为中国企业的座右铭。

  ●相关评论 

  创新驱动东风劲吹 

  殷轶良 

  今年1月1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设立总规模400亿元的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助力创业创新和产业升级。此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要求全面化解产能过剩、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笔者以为,“一带一路”重在输出产能、扩大需求,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在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长江经济带重点发展新兴产业、抢占未来先机和至高点,逐步由过去的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转向人力资本质量型、技术进步、差异化为主的竞争,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

  近年来,中国制造业总量和规模早已稳居世界首位,但还主要依托于市场需求的自然增长和效率成本等比较优势。世界制造业一般可分为需求型、效率型和创新型,全球制造前五强只有中国被划为效率型,其他则是创新型。那么中国制造的差距在哪里呢?该如何改变?

  一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2013年我国R&D经费投入强度达2.1%,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领先重大技术成果却不多见,关键技术对外依存度高达50%(日本、美国为5%以下),发明专利数量只占世界的不到3%(能实现产业化的又不到5%),大量高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元器件、关键材料等依赖进口。

  二是“三低一剩”问题突出。“三低”是指能源利用效率较低、经济效益与劳动生产率较低、资源配置效率较低,“一剩”是指钢铁、煤炭、水泥、焦炭、电解铝、平板玻璃、有色、船舶、煤化工、电力、纺织、铁合金、电石等15个以上传统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光伏、风电、碳纤维、多晶硅、锂电池等新兴产业也不容乐观。

  三是知识产权壁垒歧视。据商务部发布的调查报告,我国企业每年因遭遇国外知识产权纠纷而引发的直接经济损失达到691亿美元,贸易机会损失1470亿美元,壁垒歧视无所不在。

  毋庸讳言,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调结构仍然任重道远。从产业结构看,技术密集型产业和生产型服务业比重偏低,高技术产业占制造业比重只有12.5%。从知名品牌看,进入2014年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的内地品牌共29个,制造业仅有联想、海尔、华为、长虹、青岛啤酒5家。从价值链分布看,中国制造至今依然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2014中国制造业500强平均利润率仅为2.23%。目前,全球跨国公司已超过5.3万家,主导着世界经济发展。而且,国外先进制造业近20年来一直向“产品+服务”的服务型制造转变,服务业中生产性服务业占六成以上,成为引领制造业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新一轮全球竞争中,美国和德国、日本是中国制造最大最强的对手。与之相比,中国还有很大差距:互联网规模很大,但工业互联网企业不多不强;两化融合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信息化运用和集成仅覆盖到管理领域,生产领域的自动化、数字化尚需深耕;主机制造还不能媲美德国、日本,基础实力急需夯实;智能化之路刚刚迈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的信息安全、装备可控又该如何保障?

  世事如棋,局局新,首先要突破传统思路。智能制造的重点则是满足个性化需求,改变以往的价值链和竞争模式,是未来制造业的最大亮点,甚至会重新定义制造。3D打印更是一种革命性的生产方式,它不同于铸、锻、焊等工艺技术在材料加工重量上的“等材制造”,也不同于车、铣、磨等工艺技术在材料加工重量上的“减材制造”,而是材料本身逐层堆积形成成品的“增材制造”。

  至于对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定义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新常态强调在速度上保持中高速增长,方式上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结构上不断优化升级,动力上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创新中国古已有之,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及文化创新、观念创新、环境创新等也一直在大力推行,今后既要注重视技术和组织层面创新,又要注重社会和文化层面创新,以驱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2014年,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R&D)预计达到13400亿元,R&D经费投入强度连续两年突破2%,国内有效发明专利预计达66万件,比上年增长12%,这不正是创新驱动的冲锋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