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双管齐下探索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发展新规范

22.12.2016  13:41

      新华社信息南京12月21日电(记者陆华东 秦华江)作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排头兵和先行区,苏州新能源汽车产业近年来发展迅猛,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然而,近一年来的“骗补”风波同样暴露了诸多监管漏洞与行业不规范现象。为规范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苏州市通过强化行业他律与激发企业自律的双管齐下方式,逐步探索新能源汽车行业健康发展的新规范。

        ——“骗补”风波暴露产业发展“乱象

        2016年9月,财政部网站公布了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补助资金专项检查的部分情况,曝光了苏州吉姆西、苏州金龙、深圳五洲龙、贵州客车和少林客车等五个典型案例,涉及“骗补”金额超10亿元,引发了新能源汽车行业地震,苏州更是因为两家最重要的新能源汽车企业“上榜”而卷入舆论漩涡。

        记者在调研中发现,“骗补”风波主要暴露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以下两点发展乱象:

        政府审核、监管滞后。记者在调研中发现,此次“骗补”情节最严重的苏州吉姆西客车制造有限公司,大量编造车辆生产销售原始凭证、上传虚假合格证、违规办理机动车行驶证、虚构新能源汽车生产销售业务,并虚假申报2015年销售新能源汽车1131辆。

        如此多的虚假文件和车辆生产销售数据,充分暴露了相关政府部门过去在新能源汽车补助资格确认前期审核不到位,以及在后期对申领企业的实地调研、监管不足等问题。

        补贴政策自身存在漏洞。目前我国的新能源汽车研发和销售环节都有补贴,只要车辆达到规定技术标准,就能享受多级财政补贴。星恒电源股份有限公司市场总监张弛表示,在高额补贴诱惑下,部分企业就会选择“拼凑”无任何技术门槛的整车,甚至大量虚报整车销售数据。

        ——双管齐下探索行业自律与他律

        为使新能源汽车产业重回正轨、健康发展,苏州市近年来在积极配合国家强化新能源汽车产业监管的过程中,从加强行业他律与企业自律两方面入手,双管齐下探索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发展新规范。

        制定更加完善、严格的补贴实施细则,筑牢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外部防线。

        面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2015年11月,苏州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就曾对《2015年苏州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市级财政补贴实施细则》进行了补充规定,并经由市政府转发给全市各个部门贯彻落实。

        在补充规定中,文件明确规定省、市(县、区)补贴总额最高不得超过汽车售价(扣除国家补贴后在江苏的售价)的80%。对于新品研发的奖励标准,文件除了要求享受研发奖励的新产品需形成实际销售外,车辆生产企业在申报奖励时还需提供有关车型销售情况的说明和凭证(销售合同、发票等)。

        为防止某些新能源汽车企业跨区域重复骗补情况的发生,苏州市还在2015年底正式实施备案制。凡外地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进入苏州地区销售,均需到苏州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其销售车辆的型号、规格以及车辆的相关技术参数和要求等进行备案。

        筹建自我管理、互帮互助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商会,促使更多企业坚持行业自律,恪守行业规范。

        12月9日,40多家在苏州地区从事新能源汽车产业研发、设计、制造、零部件供应的企业自发成立了苏州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商会,并发布了《关于促进苏州新能源汽车特色产业健康发展的倡议》,呼吁全市新能源汽车企业互助合作、优势互补,携手攻克技术瓶颈,坚持行业自律,恪守行业规范。

        以行业规范促进企业自律。苏州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商会会长甘胜泉说,目前商会正在着手制定新能源汽车的市场竞争规范、统一的产品技术标准以及企业诚信经营与社会责任等一系列制度、规范,以引导会员企业自觉遵守国家关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有关意见政策和法律法规。

        发挥商会协同创新优势,使企业更加聚焦技术创新而非“恶意骗补”。苏州市委副书记、统战部部长朱民表示,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不断发展,国家补贴政策与额度势必逐渐减少,并更加注重对研发环节的支持力度。

        ——产业健康发展需多举措并举

        部分业内人士和行业专家提醒,“骗补”风波背后的根源十分复杂,未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必须多举措并举。

        行业管理方面,宜制定更加完善的新能源汽车质量标准体系,尤其是在电池系统环节需紧把质量关。业内人士建议,有关部门应充分掌握各款新能源汽车所载电机规模、电池容量等具体信息,并加强核价,限制企业哄抬车价、拉高补贴。政府可参照燃油车发动机管理办法,给新能源汽车电池系统制定“身份证”、配备唯一标识。

        有关部门亟需加强调研,既要保证政策连续性和延续性,又要制定更加符合产业发展长期目标的补贴政策。不少业内人士反映,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会经历一个成长过程,对政府管理部门提出了挑战,既要做到不因噎废食,保护好诚信企业的健康发展,也要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严肃性,否则必然会影响企业的发展信心。张弛建议,新能源汽车产业补贴应“一补技术研发、提高竞争力,二补消费者、拓展市场”。对此宜制定梯队补贴制度、完善补贴名录,支持新能源汽车研发创新。

        政府对新能源汽车企业的监管宜深入一线,以及时发现相关问题。甘胜泉认为,此次通报的“骗补”企业大都涉嫌虚报整车数据,政府宜多到企业的生产车间调研、视察,问题可能会更早发现并减少财政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