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苦的岗位上,见证年轻人的力量——记抗“疫”前线的青春面孔

24.02.2020  20:34

市人医感染科医生张晓梅:奉献着,成长着

2月21日,又到午饭饭点。市人民医院感染科医生张晓梅准时接到了妈妈的“催饭信息”:勤洗手,好好吃饭。算一算,这是张晓梅参加工作的第7个月,也是她进入隔离病区的第27天。

27天前,她还是个向患者询问病史会脸红的职场新人,现在已经是能熟练收病人、采标本、做沟通的“小张医生”,这一切都离不开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历练。1月24日除夕夜,市人民医院感染科隔离病区成立,在动员大会上,1996年出生的张晓梅年龄最小,亲朋好友都担心她太年轻,没有实战经验。“这是非常难得的学习机会,我虽然也会害怕,但我更不想错过这场战役。”张晓梅却说。

在隔离病区里,张晓梅每天跟随有经验的前辈医生们去查房,抓紧点滴时间学习看典型CT、解释发病机制、分析非典型病人、调整治疗方向等。“对每名医生来说,工作第一年都是毕生难忘的,会遇到很多从未遇到过的问题和挑战,我很庆幸自己能坚持来隔离病区,在这里的每一天我都觉得自己在成长。”张晓梅告诉记者,她觉得自己有许多收获,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看清楚了自己与骨干医生的差距,找到了努力的方向。(全媒体记者张园 特约记者郑宇杰)

 

孤山卫生院外科医生朱浩:“请求组织现在考验我

孤山卫生院外科医生朱浩,出生于1990年。17年前非典战役时,他刚上初中,那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他心里种下了“长大了要做医生”的梦想。

2020年春节前夕,新冠肺炎疫情来袭。门诊的同事回乡探亲,无法及时回靖,作为外科医生的朱浩递上“请战书”,说:“我年轻,身体好,坐门诊、上大夜班有体力优势。请求组织现在就考验我,安排我冲在抗疫一线。

1月25日,朱浩开始了“四处奔波”的生活。“门诊大夜班一个班24小时,四天一轮。不上门诊的时候都在外科病房,或者轮班去高速路口做体温监测。”朱浩说。2月16日清晨6点,一场风雪后,朱浩赶到靖江南高速路口做体温监测工作,站了两分钟,寒气逼得他直打哆嗦。最让他着急的是,用于监测体温的额温枪因为室外温度过低无法准确测量。无奈之下,朱浩只得将额温枪放到怀里一遍遍“解冻”,缓解了燃眉之急。

在高速卡口、在医院病房,朱浩这名“90后”医生,因为一遍遍重复“不要串门,出门戴口罩,注意消毒”赢得了“最啰嗦医生”的称号。(全媒体记者张园 特约记者方林)

 

城南派出所女警潘晓忞:在执勤岗上传承父亲的信念和坚韧

在疫情抗击战场,令市公安局城南派出所“90后”民警潘晓忞最感慨的,是和父亲潘雪林同在一线奋战。“即便风雨模糊了视线,手指冻得通红,一次性雨衣里捂出水汽,我看看不远处的爸爸,都会咬牙坚持下来。”潘晓忞说。

潘晓忞的父亲潘雪林是市公安局经侦大队民警。父女俩被分派到相隔不远的卡口执勤。这是一个令潘晓忞无法忘记的春节,大年三十值班出警,正月初三上岗执勤,没有亲友团聚,没有美味佳肴,从早上六点一直坚守到晚上八点,泡面成了家常便饭。

工作一定要认真负责,但也要做好自我防护。”这是潘晓忞从父亲那得来的反复叮嘱。因为没有专业的防护服,潘晓忞只能用一次性雨衣做好隔离防护,每次执勤开始前,潘雪林总会细心地为她将袖口用胶带粘牢、仔细整理好领口。“爸爸是我最好的榜样,通过这场‘战斗’,我更加明白了穿上这身警服的责任和意义。”潘晓忞说。(全媒体记者朱娜 通讯员景轩)

 

南办事处同兴社区干部毛佳丽:每天连轴转15小时的“女汉子

从正月初二以来,城南办事处同兴社区党委副书记毛佳丽每天的微信运动步数从来没有低于1万步,时常突破2万步,高居排行榜前列。这位在社区工作6年的“90后”,在疫情防控一线上,将自己从温软的“萌妹纸”,变成了坚强的“女汉子”。

为了让居民少跑腿,毛佳丽和同事们将社区服务厅“”到了社区卡口处,方便居民办理出入证、填报复工资料等。每天白天,她在卡口处的临时办公点负责社区各项细碎的工作,并协助同事将蔬菜、快递等送去居家隔离户,晚上6点到11点,她站上岗口,负责对出入车辆和人员的体温测量、信息登记等工作,每天工作15个小时。遇到不理解卡口工作的居民,她总会上前温柔耐心地劝说,即便喉咙发干、腿脚发麻,也毫无怨言。

因为平时社区工作做得耐心细致,毛佳丽的群众口碑很好,不少居民、大学生陪她一起站夜班岗。其中一位年近八旬的奶奶感念她为家里办救助金,鼓励家人去卡口当志愿者,给社区干部减轻负担。“累确实累,但看到居民对我们的理解和鼓励,就感觉值了。”毛佳丽说,她在岗位上收获了志愿者送来的节日礼物、居民送来的香浓银耳汤、与居民的同甘共苦等,这都是平常岁月里体会不到的。(全媒体记者朱娜 通讯员马明利)

 

靖城街道汤家村村干仇滨:骑着小电驴的“摆渡人

仇书记啊,这几天你的电瓶车也跟着你受累了哦。”昨天下午,靖城街道汤家村红卫路上,几名路过的村民打趣地对村党支部副书记仇滨说。这些天来,这名“90后”村干不仅当着村里的守门人,还当起了“摆渡人”和“暖男”。

2月12日下午,汤家村的11个路口都进行了封闭。附近村民王桂芳去医院复诊完回家时,来到了村里一个检查点,当时她子女的车辆已经无法进入。王桂芳于是对子女说:“你们回城吧,我从这慢慢走回去。”看着将近80岁的老人,一边是防控要求不能放松,一边是老人体弱无法步行,仇滨向其他值守村干嘱咐了几句,就推出了自己的电瓶车:“奶奶,我送您回去,保证不让您累着。

这样的“摆渡人”,他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以来已经当了十来回。

仇滨和汤家村党支部书记侯钧轮流值夜班。中午,“暖男”仇滨还上灶掌勺,让同事们都能吃得健康些。午后,仇滨就在村里转转,看看有没有扎堆的村民、想“伺机”打牌的村民,加强防疫宣传。

职责所在,辛苦一点没什么,就是想家里两个小宝贝了。”“90后”仇滨除了是“摆渡人”和“暖男”,还是个“奶爸”。(全媒体记者张金玲 通讯员孙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