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色老照片让有距离的东西更亲切

27.01.2015  18:31

  “我觉得老照片本身的意义在于记录了一个时代,而我上色的目的就是让原本印象中非常有距离感的一个东西变得鲜活起来”。去年12月份,家住河西的85后青年王兢看了一部纪录片,纪录片将黑白录影带进行了色彩的还原,“让原本具有时空隔阂的黑白影像突然鲜活起来了”。一向喜欢并关注老照片的王兢,受到这个片子的触动和启发,心中萌生一个想法:给老照片上色。

  说干就干,他从自己之前收集的老照片素材中,选出一组“夫子庙旧影”的照片,开始凝神构思,“先将老照片的色彩在心中做一个大致的还原”。

  其实,说起给老照片上色的缘起,这组旧照片也是一个关键。“对于这张老照片的喜爱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因为图中夫子庙旧影是夫子庙最真实的原貌,包括未毁前的魁光阁及具有苏式风格的河房,这些都与目前的夫子庙形成鲜明的对比,相比之下,如今泛滥的马头墙和过度绿化的河道都让秦淮风韵大打折扣了。”王兢如此解释道。

  心中的还原完成后,剩下就是具体的操作了。操作在PS软件上完成,“整个过程某种程度上和画画具有很高的相似度”。对王兢来说,画画可是再熟悉不过的事儿了。从小学习画画的他,在2012年做了手绘南京明信片,着实火了一把。不过王兢并不认同“手绘明信片”这个说法,“其实这是两个事情,因为手绘是一个事情,明信片是另一个事情”。

  有了第一次给老照片上色的经历,第二次、第三次也就接踵而来。

  “夫子庙旧影”上色两天后,一组“上世纪40年代南京郊区的普通农妇”的上色老照片在他的微博上出现。王兢坦言,这一次受到的触动并不比两天前第一次完成老照片上色时受到的触动小,“因为选取的对象是一个满脸笑容的郊区农妇,所以逐步还原她的笑容时,那种温暖的感觉让我真的被触动到了,虽然穿得很朴素,甚至可以说是简陋,但是那种笑容真的是发自内心的,让电脑前的我很受感动”。

  在王兢的眼中,不管是建筑类题材,还是人物类题材,上色要达到的目的都是一致的,“都希望展示出那个时期的鲜活,拉近距离感”,这也是他做老照片上色的初衷所在:我就想让更多的人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色彩,让有距离的东西变得更亲切,也让其变得有温度起来。

  早在2011年,王兢还在学校读研究生的时候,学业之余,花了一年的时间,利用自己的摄影作品,做出116张明信片,内容涵盖了南京的古今。再接着,他开始手绘南京美景。“我的最终目的也许是想出一本绘本,把我所有的手绘南京都收录进去”,他觉得“南京的确需要这样一种文化产品来宣传南京的文化,南京真正的文化”。

  生活中的王兢,是一个喜欢汉服的人,“觉得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服饰,所以汉人理应有自己的民族服饰,这是一种很自然的情感”。他对目前社会上的汉服复兴运动,也是持支持的态度,但他也有自己的观点,“我觉得制定相应的规则是很有必要的,不是喜欢什么样式就穿什么样式,还是应该从上到下地予以规范,这样才能开创历史进行延续”。

  王兢自认为是一个喜欢传统文化的现代人。“你拍老建筑,给老照片上色,想必是一个怀旧的人了?”记者问他对自己的评价。“首先,我是一个现代人,其次,我很喜欢传统文化,但是,我仍然是一个现代人。”他不无幽默地这般评价自己。(雒效文)

编辑:圣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