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网求医问药不靠谱,小心被误诊!

13.06.2016  18:11

互联网时代,搜索引擎似乎成了“万能神器”,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似乎都能通过“搜一搜”解决,网络甚至还衍生出一种“新功能”——看病。当很多人身体出现不适时,他们不是第一时间去医院看医生,而是打开电脑或手机,轻点鼠标,上网“自诊”。但是,这种“网络问诊”的方式,能看好病吗?

 

网上问诊”挺流行

 

盲目听信会走入误区

 

前两天,65岁的刘大爷心脏不适,在儿子刘先生的陪同下来到市人民医院心内科就诊,检查之后医生告诉他们刘大爷得了心衰,需要服用药物进行治疗。得知父亲的病症后,刘先生连忙打开搜索引擎,输入“心衰的治疗方法”几个字,界面上跳转了一系列的“建议”和“方法”,其中很多“网上医生”建议安支架和起搏器。

 

我上百度查了,心衰需要安支架,还要装起搏器,我爸不需要吗?”刘先生称自己上网“了解”了一下,给医院医生抛出了这样的问题。他说出了一些心内科的专业名词,不时还“质问”医生两句。心内二科钱医生立即给了他答案。钱医生告诉刘先生,治疗心衰的方法很多,他上网找到的“方子”是比较常见的一种,但刘大爷的心衰是由高血压引起的,服药治疗是最好的对症治疗手段,并不是所有心衰都需要手术安支架。听完医生的解释,刘先生茅塞顿开,最终听从了医生的建议。

 

像这样的病患和家属,不在少数。很多人在对医疗知识一知半解的情况下,盲目上网搜索,甚至还质疑医生的诊断。”钱医生介绍,医生在诊断时都会根据病人个体的情况,给出最恰当的建议和治疗方法,治疗应该是“个体化”的,而不是像网络上泛泛而谈。病人盲从网络,极不靠谱,这不仅会干扰医生正常的诊断,有的甚至会走入误区,延误病情。

 

记者随机采访了数位市民,其中超八成都有过借助网络对照自身情况诊断的经历,其中不少为年轻人,他们以通过网友互助的方式居多。

 

“‘网上看病’互不认识,有什么难言之隐都能放心大胆说出来。”在我市某房产公司工作的林小姐说,她此前有过在网上咨询皮肤科医生的经历,“如果是去医院看病,有些症状说出来会很尴尬”。有一大部分患者,得了诸如妇科、皮肤科等涉及个人隐私的病,就选择网上求医问药。

 

每个人的体质不同,治疗方案肯定也有差别。我还是习惯与医生面对面交流。”市民罗阿姨说。市民朱先生则觉得“网络医生”不靠谱:“‘网络医生’是根据网友描述的病症进行诊断,常出现‘一病多诊’的情况。诊断结果过多,不仅对病人帮助甚微,而且会增加患者心理压力。”

 

网上医生难辨真假

 

生病应去正规医院

 

点开各种“网上医院”的链接网站,出现很多“专家”和“主任医师”,提供网上医疗咨询和在线咨询等服务,在网络另一端的“医生”,他们在网上为患者“坐诊“,但他们的真实身份和专家资质无从考证。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很多网络‘医生’可能都是医托。”据医院的工作人员透露,很多民营医疗机构通过网络鼓动患者去他们医院就诊,一些医疗平台上多出现药品推销和医院推荐,很多不法分子是打着“诊断”的名义进行违法宣传。

 

对此,记者采访了我市各大医院的多位专科医生,他们认为,网上的网友以及医师的诊断和治疗意见,仅供参考,并不能替代实际去医院就诊。很多疾病发病机理和形成原因各不相同,诊疗时也有“同病不同方,同方不同药”的情况,这需要医生同病人之间面对面地交流和检查,对症用药才是关键。

 

医生建议,患者切不可“病急乱投医”,生病了要去正规医院里找专业医生,不要过分依赖搜索引擎,更不可盲目地按方抓药,耽误病情。

 

“网络诊断”早已明令禁止

 

一旦出问题受害者难维权

 

记者了解到,卫生部2009年出台了《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规定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内容必须科学、准确,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医疗保健信息管理的相关规定,不得发布虚假信息;不得发布未经审批的医疗广告;不得从事网上诊断和治疗活动。

 

通过网络就医,一旦造成伤害和损失,患者的维权问题该如何解决呢?对此,记者咨询了江苏江豪(靖江)律师事务所陆卫进律师,他表示,网络提供网络诊断服务的医生鱼龙混杂,大量的虚假信息让患者难以分辨,看病风险较大,网络诊断缺乏直观性,患者不方便留存就诊证据。另外目前国家对医生进行网络诊断服务的法律法规仅有《网络交易管理办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几部法律,并不健全。缺乏有力监管,一旦出现误诊,患者维权成本很高且难度很大。为了自己的身心健康,律师建议患者亲自到合法的医疗机构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