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江苏空气达标率上升8.1%

18.07.2015  11:19

  各市PM2.5较2013年基准浓度降幅均超10%,南京超21%

  新华报业网讯 江苏13市上半年均超额完成PM2.5削减任务!不过,16、17日在南京召开的全省大气污染防治联席现场会指出空气质量改善成果依然脆弱。

  13市超额完成任务,但成果脆弱

  对于全省从事大气污染防治的工作者而言,去年的空气质量保卫战至今想来都后怕。“直到去年12月2日,全省PM2.5才出现下行拐点,差一点就完不成国家任务!”省环保厅大气办主任刘晓磊说。

  因此,新年一过,我省把治气降霾当作生态文明的重中之重,及早谋划、全力推进:3月1日,由省人大全体代表审议通过的《江苏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正式实施;省政府将十大类重点任务实打实地分解为1646个年度重点工程项目;重点行业限期治理项目,从国家下达的四大行业659个主动加码到五大行业676个;大力淘汰燃煤锅炉、黄标车,全面开征并提高工地扬尘费,狠抓夏季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省政府还出台了落实城市公交优先战略、推广港口岸电系统等重要文件;各地抓住新环保法施行契机,查处了259起环境案件……

  “复方药“产生了不小的成效。省环保厅厅长陈蒙蒙通报说,今年上半年,全省空气质量达标率同比上升8.1%;PM2.5平均浓度较2013年基准浓度下降15.7%。从各市情况看,降幅全部在10%以上(国家任务是7%),南京下降幅度最大。

  不过,副省长许津荣提醒,空气质量改善的成果依然脆弱。“上半年PM2.5平均浓度大幅下降,不仅得益于我省加强内源治理,也有气象条件有利、经济增速放缓的客观原因。如果秋冬遇上大气污染累积与不利气象条件的叠加效应,完全有可能颠覆来之不易的治气成果。

  “学渣”逆袭,真功夫换来“大蓝鲸

  以空气质量看,多年来,南京可谓标准“学渣”。从国家开展城市空气质量每月通报制度以来,在全省13座城市中,南京大部分时候都垫底。但今年上半年,南京却成功实现逆袭:PM2.5浓度较2013年下降21.4%,降幅位居全省第一!

  这样的转折,源自南京打出了一套大气污染防治常态严控、长效防治“组合拳”。南京市副市长黄澜用“高、常、调、严”四个字来概括当地的做法:“高,就是从市级层面高位协调推进;常,就是把青奥大气污染防治措施落实到常态化的管理中;调,就是调整调优产业结构;严,就是从严抓好大气污染的源头防治。

  16日,记者随13市的分管副市长、环保局长一起,对南京的若干治气现场进行了探访,感受到许多实实在在的真功夫:在金陵石化,一套LDAR系统,将数十万个可能的泄露点全部纳入监控,随时查漏堵漏,使得偌大的厂区几乎闻不到化工异味;一进入仙鹤门奥克斯工地,塔吊大臂上加装的喷淋装置立刻启动“人工降雨”除尘,这里呵护空气的细节还有很多:工地现场道路每天清扫,施工车辆出入必须冲洗,预留土方全部使用黑色遮阳网覆盖;通过一张电子卡,南京实现了对全市车辆污染排放的实时监控,从而基本淘汰了黄标车……

  解“心肺之患”,仍需强化“用药

  大气污染,已成“心肺之患”和“民心之痛”,仍需强化“用药”。南京取得的成效可以说是“奇迹”,但从全省来看,目前不少工作仍存不足。

  首先,是对改善空气质量的主要矛盾把握不透。我省是煤炭消费大省,燃煤污染控制是改善空气质量的“牛鼻子”,但不少地方对这个主要矛盾把握不透。比如,我省非电行业用煤占比接近一半,而浙江占比仅有两成多。省大气联席会要求,下半年,列入年度淘汰项目要坚决限期停产到位、拆除设备到位;还要确保完成剩余的33个燃煤机组超低排放项目改造,确保完成剩余的3946台燃煤锅炉整治任务等。

  其次,重点工程项目推进不力。截至目前,省2015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计划安排的14个热电整合项目仅完成5个,12个石化行业泄漏检测与修复技术应用项目仅完成4个,325个港口岸电系统建设项目仅完成66个,一些城市的完成率为零。徐州、苏州两市的燃煤锅炉整治任务近2000台,占全省整治任务的三成,但完成率不足26%,工作进度明显滞后;徐州、苏州、盐城三市的黄标车和老旧机动车淘汰任务完成率不足22%,下半年任务很重;此外,除苏南5市和南通外,其他市尚未启动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编制。

  此外,预警应急不够及时有效。从上半年情况看,我省重污染天气应急工作没有达到预期的“削减”效果。据介绍,北京、上海已经把空气质量预测结果作为启动预警的条件,而江苏还是在重污染天气过程已经形成后才启动预警,缺乏足够的提前量,应急效果大打折扣;部分地区应急措施的针对性、操作性不强;同时,缺乏社会监督机制。北京的应急预案中把工业企业停产限产名单和工地停工名单全部公开,并向社会公布监督电话,有效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监督,这样的做法我省将要推广。

  本报记者杭春燕

编辑: 莫小羽、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