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书台,一声马嘶辨高下

22.10.2014  15:11

  传承

  评弹作为江南最大的曲艺品种,“说噱弹唱演”缺一不可,——“”要求说表流畅生动,叙事脉络清晰;“”要求诙谐机趣,随机应变,屡出喜剧效果;“”要求弹得行云流水,滚珠落玉,托唱随情;“”要求声情并茂,刻画人物到位;“”则要求手面(动作)和表情俱符合书情和人物性格,还有一点就是口技拟声惟妙惟肖,令听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马叫声即是评弹演员口技最基本的模拟声之一。尤其是评话演员,表演的故事多半相关着战争场面、英雄豪杰,表演的场面中多的就是骏马,于是学拟马蹄声和马叫声就成了家常便饭。别小看了“得得”马蹄声,有的演员就是拟不到位,拟来拟去像瘸腿马走路的声音,当年就有位先生被起诨号“跛脚马”的。又听老一辈评弹艺术家说,一位演员的水平高下只要听他来一声马叫声便大致可知一二了。马在战场上的威风嘶鸣、春风得意时的欢叫、失败痛苦时的悲鸣、与主人意气相投情深谊长时的呼应都得表演到位,分寸有度,方称高手。

  我孩提时代经常泡书场,缘为自己家曾经经营过书场,有位亲戚家经营过苏州城内最大最豪华的书场,所以从小就跟评弹结缘匪浅,许多名家的艺术都领略过,自然也听过诸多说书先生拟学的马叫声,自个儿也下功夫学过马的叫声。当然,那纯属调皮好玩,为的是在小伙伴面前露上一手,能够博得邻家女孩的一笑更是得意洋洋。在领略过众多的评话名家的马叫声中,最让我佩服和神往的乃是擅说《英烈》的响档先生张鸿声的马叫声。

  现在擅说《英烈》这部评话的先生几乎没有了,这段历史演义和这部评话本来就冷僻,演绎的是朱元璋开拓大明江山的故事,情节和历史人物比之《三国》、《水浒》、《岳传》、《封神榜》等都要冷僻得多。可当年评话名家张鸿声所说的评话《英烈》可谓风头十足,风靡江南城乡,因之他描摹的人物如刘伯温、胡大海、常遇春等也活灵活现、呼之欲出。我在书场听过他的评话,也在无线电“空中书场”欣赏过他的演艺,品味出他的艺术果然在于生动活泼、气势如虹,有些场面如“常遇春马跳围墙”、“胡大海手托千斤闸”等真是百听不厌。

  张鸿声素有“飞机《英烈”的绰号,说的是他行书极快,总能切合听众的需求,删繁就简,剔除枝蔓,直取并渲染精华,在渲染精华时调动一切手段,包括他的口技。其中最出彩的莫过于他的马叫声。我听老听客说起,张鸿声初学说书时确对学拟马叫声下过很深一番功夫的,——当年他拜蒋一飞学说《英烈》,对先生的马叫极为神往,又不得在先生家放开嗓门学习,怕的是影响左邻右舍,就每天跟着先生黄包车后奔跑时边跑边学。先生是赶场子去的,他便跟着侍候先生,也跟进场子聆听先生的书艺,正好在傍晚赶路的途中反复练习马叫。在走街串巷的途中,一声声马叫声庶几成了沿途居民们的“报时钟声”,正打着麻将的家庭主妇们听到他的马叫就会互相提醒一声“‘马叫’过了,该烧夜饭啦”,于是纷纷回家煮起了晚餐。偶尔他因故没有跟班,马声停息,竟然耽误主妇们烧晚餐的时机呢。

  不仅如此,少年张鸿声还直接去当时苏州北局的骡马市场跟真的骡马学习叫声。现在的北局成了苏州的市中心,可当年明清时的织造局消逝后一度荒芜成了菜园子和骡马市场呢。少年张鸿声勇于在骡马市场拉开嗓门运作丹田之气,放出一声长长的马嘶响遏云霄。由于其马嘶的逼真,市场上的骡马如逢知音,顿时呼应起来,群马齐昂首长啸,有的马儿还挣脱了缰绳狂奔乱跳,养马人一番手忙脚乱方将马群制服,他们回过头一看,最先嘶鸣的那“一匹马”竟然是一位学说书的少年,皆不禁佩服起他深厚的功力。吴翼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