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里,南京植保员田间忙防治

03.08.2016  21:38
        头戴草帽、手套护袖、脚蹬胶靴,有人挥动长竿在田间“赶蛾”,有人手捧瓷盘弯腰“拍虫”,有人扒着稻秧“看病害”,有人拨着稻叶“数虫卵”。2日,在浦口区桥林街道勤丰社区一块水稻田里,植保员正在辛勤工作。据介绍,今年由于梅雨季持续时间长,容易造成水稻病害偏重至大发生。为准确预测预报、及时防治病虫,7月初以来,浦口区的植保员们就奋战在田间地头。
        “今年白背飞虱量大,在中心的观测圃,蜂期虫量是去年同期的24.5倍,即使和2013年‘大发生’年相比,也是5.5倍。这种虫子危害水稻严重,我们7月下旬已经组织了一次防治,今天主要看看前期防治效果,以及有没有新的病虫害情况。”2日上午8点,来到浦口区农业技术指导中心,区植保站站长林玉清介绍了当前情况。随后,记者跟随4位植保员下田。此前,他们已经在中心的观测圃忙活了一个小时。
        第一站是桥林街道勤丰社区。到达目的地后,4位植保员就打开后车厢,拿出胶靴、护袖、草帽一一“装备”上。“必须戴上。一方面是为了防晒,另一方面是因为现在水稻在生长期,叶片比较锋利,很容易伤到皮肤,到时不好清洗,还会非常痒。”吴承东说。
        到了田里,4人分头行动:站长林玉清从田里扯下两穴稻子,坐在埂边一叶一叶仔细翻看,检查稻株的虫卵量;副站长朱元良下到田里,拿着白色瓷盘弯腰拍打稻根,然后仔细辨认盆中收集到的虫子种类、代数;植保员吴承东拿着2米长的竿子在田里“左右开弓”,从这头到那头,一边赶一边数赶起来的虫子数量;唯一的女性杨延芳受到“优待”,坐在树荫下,数自动虫情测报灯中的虫子尸体数量和稻叶中的虫卵数量。
        “看起来前期防治效果不错,白背飞虱数量明显减少。”朱元良端着瓷盘数着,“我们观测圃是不做防治的,现在对照一下,做过防治的田块防治效果起码达到90%。”“但纹枯病进入了发病高峰期。”林玉清手捧一株稻子过来,叶片上有一片片的灰白色水渍状斑块,“纹枯病会造成谷粒不饱满,严重的会引起水稻枯死。上次已经治过,这次得重点针对它。
        大约一个半小时,近20块田终于查完。接着,植保员们又到了附近的林东社区继续调查。记者了解到,他们每次至少要走30块大田,“不同类型、不同地区的田块,病虫害特点也不一样,必须多走,才能为防治提供准确依据。”杨延芳解释。
        在林东社区,种粮大户马涛告诉记者,“多亏了植保站!前阵子田里有一片稻子发黄,我也搞不清楚怎么回事。还好他们来普查时发现了,告诉我是稻蓟马这个小虫子害的,又教我对症下药,现在已经完全扭转过来了。”他将那片曾经发黄的稻田指给记者看,现在已是绿油油一片。
        植保员们结束调查工作时,已经是中午十二点半。回到农业技术指导中心,简单吃过午饭,他们又立刻投入了工作中。“下午要开全区第二次总体防治大会,得赶紧统计、分析,给农户们提供科学的防治意见和注意事项。”他们说。
       
作者:朱晓露 胡海弘 冯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