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警方“三个四”工作法破解流动人口管理新难题

25.10.2016  18:18

  近年来,扬州警方针对全市外来流动人口“发现、见面、管控”三难的现象,紧紧围绕“四项建设”,坚持以信息化建设为主线、动态化管控为抓手,积极破解外来流动人口楼宇式管理新难题,有效实行对外来流动人口的精确制导、严密管控和优质服务,全面提升基层基础工作质效、现实服务斗争水平和人民群众满意率。

   一、建立“四大采集法”,全面提升外来流动人口信息采集率和鲜活度。 一是用工单位同步登记采集法。以落实用工单位治安管理责任为重点,对小区内及周边所有企业、网吧、旅馆业、沐浴业及歌舞娱乐场所等用工单位严格实行从业人员信息采集报备制度,即用工单位在招聘、录用从业人员及人员变动时,必须详细登记用工人员的身份、暂住地等信息并及时报派出所备案。二是楼宇入户调查采集法。将入户调查作为民警强化流动人口源头信息采集的最主要手段、密切警民关系的最佳切入点和社区警务的工作常态,按照“定人、定时、定责”的要求,严格落实民警工作责任,做到既按时完成调查任务,又保证信息采集质量,力求数量、质量和时效三并重。三是网上检索采集法。实行每周定期网上检索采集制度,民警通过每周对扬州房地产信息网中个人出租(售)房屋信息模糊检索,建立拟出租(售)房屋登记册,并通过短信、电话等形式及时了解、掌握房屋出租情况,督促出租人做好对承租人的登记申报等工作。四是关联调查补漏采集法。按照“勤查、勤访、勤问、勤看、勤记”的要求,建立和完善每日巡逻盘查登记制、定时走访联系群众制等制度和“晚上看灯光、白天看门窗”等动态观察法多种途径和方式,及时了解和掌握最新房屋出租及人员信息变动等情况,明确要求中介机构每周反馈一次租赁房屋变动信息,切实将其作为公安机关及时掌握房屋出租情况的有效补充。

   二、完善“四大管理制度”,全面提升外来流动人口信息化管控水平和动态管控率。 一是网上核查比对制度。按照“谁采集、谁录入、谁管理”的原则,全面加强社区民警对外来流动人口信息采集录入,科学研究制定《民警外来流动人口信息核查比对制度》,从源头上筑牢管理第一关,从而为分层分类管控打下扎实的基础。二是网上跟踪管控制度。严格落实出租房屋业主治安管理责任和对外来流动人口实行重点管控层、一般管控层和放心层三个层级管控,与流出地派出所建立网上双向管理制度,及时发现和打击其违法犯罪活动实现,共通共赢。三是网上倒查责任追究制度。研究制定了《民警外来流动人口管理网上倒查责任追究制度》,对抓获的、暂住(或曾暂住)的网上在逃人员及其它各类违法犯罪嫌疑人员等每周通过“网上四查”法逐一实行倒查责任追究,即,查是否登记录入、是否核查比对、是否网上管控和信息变动是否准确、及时等。四是定期回访和主动提醒制度。规定民警每半个月必须通过电话、短信、走访等形式对所有出租户、拟出租私房户、流动人口等进行一次全面回访和信息核查,特别是对重点管控层必须实地回访,以确保及时做好出租户及外来流动人口信息的增、删、改工作和对重点流动人口的严密管控。

   三、优化“四大警务机制”,全面提升外来流动人口长效管理运行质态和优质服务水平。 一是以信息化运用为重点的网上作战机制。为每个民警配备移动警务通,从而为民警更加及时、便捷地录入、传输、维护、变更流动人口信息和网上核查比对提供有利条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各警种之间信息互通机制,确保信息共享、运转高效、效能提升。二是以社区资源整合为重点的整体联动机制。充分挖掘和整合社区民力资源,建立了以楼栋长、送奶工、清洁工、离退休党员干部等人为主的信息员队伍、义务巡逻队和社区治安联防巡逻队伍。同时,进一步健全与居委会、小区物管等部门的一体化运作机制,通过召开联席会议等多种途径和形式,不断拓展沟通渠道、搭建联系桥梁、完善共管平台,使小区的每一位成员都尽可能地成为外来人口管理工作的“信息员”、“协管员”、“治安员”。三是以优化服务举措为重点的服务民生新机制。一方面,以深入实施社区警务战略为契机,大力推进社区警务室建设,有效实行社区民警弹性工作制、错时工作制,全面提升居民群众的“见警率”,使社区民警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融入社区、扎根基层开展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和落实上门登记办证、安全防范提醒等各项便民利民措施。另一方面,通过送法上门、送关心上门和深入开展结对帮抚等工作举措,尽最大力量帮助其解决子女入学、就业等切身利益问题和化解各类矛盾纠纷,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安定因素、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全面营造和谐的警民关系。四是以激发内生动力为重点的考核奖惩机制。将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特别是外来流动人口信息化、动态化管控工作纳入民警的重点工作目标考核,通过采取现场检查、随机抽查、工作倒查、推磨式检查等方法和每月通报制等形式切实加大对流动人口管控工作的检查力度、督促力度,进一步激发其做好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内在动力,切实为社会治安稳定、群众安居乐业保驾护航。(扬州市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