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2万多个城乡社区微自治 打通社会治理细微处
新华观察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社区组织是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江苏省有2万多个城乡社区,8000万江苏人就生活在一个个“细胞”中。长期以来,社区无奈成为政府的“腿”,回归自治成“痛点”。3月30日,全省创新社区治理工作推进会在无锡召开,探讨社区新定位,尝试“微自治”,让居民获得更多服务和归属感。
轻装上阵回归自治
社区通常盖章多、负担重,常州市下力气取消不应由社区承担的任务32项,减幅23%。常州市副市长张云云介绍,市区纸质台账已被全部取消,部门任务下到社区必须费随事走、购买服务;新增创建评比一律不得进入社区。社区盖章依法只保留20项,撤销60项。
“经过一年多的强力减负,这一‘顽疾’已有显著改善。”省民政厅厅长侯学元介绍,如今全省社区台账和挂牌普遍少了七成,创建评比、工作任务、盖章等少了六成,社区“轻装上阵”,向“自治”和“服务”本位回归。
甩掉“行政脸”,社区原本该长啥样?无锡市梁溪区美湖社区墙上排着今年的社区活动“菜单”:一碗腊八粥、夏至馄饨那些事儿,七夕送她一支玫瑰花……1-12月,月月有节目。这个拆迁安置社区实行弹性工作制,社工不坐班,完成规定任务后错时上下班,也无固定办公室,根据居民需求自由选择上门服务时间。“多数居民白天上班,我们选在下午4点到晚上8点走访,小区房屋维修、邻里纠纷等上门调解,现场办公。”社工李明介绍,处理结果如何,居民还能在APP上点评。
“全省2万多个社区,在面貌形态、活力气质上都发生着质的变化。”侯学元坦言,江苏省社区已基本跨过“由重硬件建设向重能力建设转变”的重要拐点,走上了重内涵、重服务的轨道,减负后如何真正沉下心来服务居民、满足群众需求,任重道远。
“微自治”催生服务社会化
社区回归自治,催生大量新诉求。全省约有10万个注册或备案社会组织,正在探索为群众提供多样化服务。
梁溪区惠景社区自查“家底”后发现,辖区内有58名精神残疾人、328名两劳人员,142名吸毒人员……这些人群需求复杂,仅靠社区自身很难匹配服务。社区党委书记戴文粱决定社会化多元共治:“惠心园”项目服务精残人士,他们出院后可到社区康复站康复,病员发病率逐年下降;“善行”社会事务所进驻,着手矫治100多名吸毒人员,稳定了社区和家庭……目前,仅惠景社区,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就有35万元,服务社会化转型开始起步。
苏州市副市长盛蕾介绍,苏州已累计投入1亿元购买900个公益项目,百万人受益。该市还进行为期两年的社区服务社会化试点,一揽子打包向专业社工机构购买服务,机构按合同标的派全职社工常驻社区。
自己管自己,幸福感更强。走进江阴市山泉村,记者见识了什么是“新农村社区”:没有请物管公司,村民自己清理家前屋后,进行垃圾分类;村礼堂评书场常常爆满,开场前前两排座位都空着,留给外村人……像拆迁房重建、户型选择及设计之类大事,同样充分征集农民意愿。村庄改造后,家家一楼让老人居住,儿女楼上住。“住远了照顾不到,住一起有矛盾,这样最好!”76岁的华永兴和二儿子一家住楼上楼下,安享着晚年。
“社区‘微自治’,才能打通社会治理的‘毛细血管’。”徐州市云龙区副区长贺恒松说,该区90%老旧小区成立了楼栋自治理事会,一个楼栋的事由住户商量着办,人数少了,效率高了,解决了以前居民代表大会召集难、达成共识难的问题。
“社区服务社会化是今后发展方向,也是社区‘微自治’的必然路径。”省民政厅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处处长仲锦说,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已在全省铺开,“微自治”正向小区、自然村、门栋延伸。
“社区+”引发乘数效应
在扬州广陵区,荷花池等16个社区竟成立了自己的“社区学院”。副区长胡明寿介绍,这是一家公益互助组织,居民想继续教育、技能培训,可在家门口获得各类非学历课程。去年,有2.15万人次来这里上学。
社区链接各种资源,老百姓得以家门口享服务。“社区+互联网”,让百姓少跑腿、数据多跑腿。刚由三个区合并的梁溪区,人口多,居民诉求复杂。区里统一研发了“智慧民生通”APP,已有15%的居民下载客户端,每天处理事务40多件。社工走访要“有图有真相”,带着手机,实时实地拍照上传现场。街道管理员和分管领导在后台及时回复处理,违章搭建、乱设摊点、违禁停车等顽症都能得到及时解决。
为提升社区大平台作用,改造提升300个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已列入今年省政府10件民生实事。过去的5年,省级财政每年投入1亿元专项资金,撬动地方财政累计投入36.7亿元,新增社区服务用房达161.5万平方米。目前,全省城乡社区90%以上都建有400平方米的综合服务中心。
“社区是一片沃土和富矿,只要充分链接资源,用心耕耘,就能给居民带来更多获得感。”在侯学元看来,让“社区+”发挥乘数效应,多元治理,服务居民,效果可期。(唐 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