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5万人次 江东门纪念馆单日人流量破纪录

15.12.2014  15:01

  经过近一个月的闭馆维修,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后,昨天,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重新开放。没想到,开放第一天,就遭遇了特大人流量,达10.35万人次,该馆馆长朱成山表示,已创下历史最高纪录。

  与以往不一样的是,昨天,前往纪念馆参观的很多市民都手捧鲜花。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重新开放首日

  参观人数创新高,纪念馆馆长朱成山说:这充分说明了国家公祭日的效应

  据馆方统计,昨日参观人数达到10.35万人次,创历史新高。同时,今年的参观总人次已达734万,创建馆29年来的最高纪录。

  14日上午不到8点,纪念馆入口处已排起了长队,为让观众尽早入馆,馆方特意将开馆时间从8点半提前至8点。仅2个多小时后,入馆参观人数就超过3.8万人次。由于排队过长,馆方再度将闭馆时间从下午4点半延至5点半。截至14日闭馆时,参观人数达10.35万人次。

  纪念馆工作人员介绍,前来致电询问开闭馆时间的人特别多,两部电话都被“打爆了”。

  “这充分说明了国家公祭日的效应。”纪念馆馆长朱成山介绍,我国举行首个国家公祭仪式,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更加提醒全民族不要忘记这段历史。经过媒体的报道,海内外对南京大屠杀历史的关注度也进一步提高。

  据了解,为保障观众有序参观,纪念馆制定了应急方案,对公祭台、公祭鼎、史料陈列厅和万人坑遗址都做了防护措施。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1985年8月建成开放,后经两次扩建。从2004年初开始免费开放。纪念馆新馆自2007年12月13日开馆以来,年接待人数超过500万人次。

  主题花坛

  很多市民带着鲜花来祭奠

  昨天,前往纪念馆参观的很多市民都手捧鲜花。现代快报记者看到,纪念馆门外雕塑、和平大钟下、哭墙前、和平公园内,满是自发献上的鲜花。

  因为公祭,在纪念馆1号门外增设了一个“12·13”主题花坛,寒冬里,显得异常醒目。

  走近细看,主题花坛周边已被市民插满黄色和白色的菊花。中间一束黄白相间的捧花上,插着五星红旗,寄托着参观者深深的哀思。

  往里面走,记者看到,雕塑广场上的每一座雕塑,都有很多人驻足凝视。“我们是南京人,昨天(12月13日)没法来,今天特地过来感受一下。”一对母女手捧鲜花,凝视着矗立着的“家破人亡”雕塑,然后走上前献上鲜花……

  进入纪念馆,国家公祭日当天向死难者敬献的八个花圈,昨天仍静静地立在公祭台上,一片肃穆。

  悼念广场,很多人在看铜版路的脚印,而一侧绿色的树栅栏,也星星点点地嵌入了一朵朵白菊。

  市民沈先生告诉现代快报记者,他家在纪念馆附近,每年都来,但今年确实跟以前不一样,没人喧哗了,“你看,这些菊花都是市民自发带来祭奠的,感觉历史的记忆清晰了。

  史料陈列厅不限人数

  队伍拐了几道弯

  纪念馆1号门门口排的队伍一直绵延至云锦路路口,但是,入馆并没有限制,跟随队伍往前移,并不需要等多久。

  门口保安告诉现代快报记者,想进入史料陈列厅参观可能要排会队。

  史料陈列厅,在进馆后的右侧。果然,队伍拐了几道弯。因为一边进一边出,也很快,最多10分钟,就进去了。

  序厅里是一截复原的江堤,江堤中间一个巨大的汉白玉花环镶嵌在江水中,每隔12秒,在悠远的钟声响起的同时,花环中就会出现一个遇难者的遗像。在江堤旁波光粼粼的江面上,还时断时续地浮现着一批又一批遇难者的遗像。很多游客为之震撼。

  3500多幅历史照片,3300余件历史文物实物,140余部历史影像、影视片资料,25名日本老兵的证词,1.4万名遇难者和幸存者等历史证人的个性化档案资料……与闭馆前相比,纪念馆工作人员表示,陈列厅并没有什么变化,只是在细节上做了些调整。

  来自山东的李志强说,走在里面的感觉,特别压抑、愤怒,“我和几个朋友一起来的,全程没有交流,说不出话来。”他表示,愿亡灵安息,愿当代人努力,不再任人凌辱。

  “哭墙”前

  一大家子在这里举行家祭

  在纪念馆里,有一段灰色花岗岩墙,上面密密麻麻地布满了人的名字。

  熟悉那段历史的人都知道,镌刻在这里的每一个名字都代表着一位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在南京老百姓的口中,这面位于纪念馆南边的墙也叫“哭墙”。由于不知道当年被侵华日军血腥杀害的亲人葬于何处,唯有在这里才能找得到姓名,于是,“哭墙”前总是萦绕着深深的悲伤与怀念。

  昨天,现代快报记者看到,这里全是黄色、白色的菊花。

  “今天我们来到这里,悼念死去的兄弟姐妹……”悲伤的歌声传来,在“哭墙”的尽头,有一大家子人胸前佩戴着小白花,正在举行家祭。邵先生一只手拿着合唱稿,一只手拿着一个收音机,歌声里是满满的思念。

  墙边两支红烛、一束菊花,其中一位女士指着“哭墙”上的邵昭明、邵朱氏两个名字,告诉现代快报记者,“这是我们的祖父、祖母,往年都是12月13日当天来,今年情况特殊,就今天来了。”所有人挨个上前敬香,悼念。一位坐着轮椅的老奶奶,在悼念广场休息,她的女儿冯德庆表示,老人是从武汉过来的,公祭日当天正好是她80岁生日。“刚看完展览,心里很难过。”老人说出了自己的感受。

  和平公园

  留学生:和平的心愿不分国家

  从冥思厅出来,视野一片开阔,到了和平公园。

  在和平雕塑后面,有一排透明碑,共12块,这是从2002年起到2013年,南京市每年举行的“12·13”悼念活动上,市民代表宣读的“南京市和平宣言”。现代快报记者看到,2002年的“和平宣言”上就写着:“人类不要战争,世界需要和平!

  在“万人坑”遗址内,一位小女孩儿左手紧紧拉着爸爸的手,右手死死捂住眼睛,整个身体往爸爸那边靠,不肯抬头。爸爸说,他们是从福建来的,想带女儿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到了和平公园,看到了绿树和流水,特别是出口处的和平鸽,小姑娘终于开心地笑起来。“鸽子好可爱。”爸爸连忙在旁边说道:“这是和平鸽,和平来之不易。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生活。

  昨天的开馆,也迎来了不少外国人。24岁的乌克兰小伙德龙,在北京留学,这周到南京来游玩,特地来参观纪念馆。“以前只在网上看过,这是第一次真实地看到这些场景。”他说,作为一个外国人,虽然对那段历史没有太深的了解,但所有被外敌侵略的国家、受到迫害的老百姓都值得怀念和铭记。站在和平广场上,他表示,和平的心愿是不分国家的,希望世界和平,没有战争。

  请不要乱扔垃圾

  迎接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纪念馆面貌焕然一新。

  但是,昨天,现代快报记者还是遗憾地看到,1号门门口雕塑广场边上的水池里,已经有游客扔进了废纸及烟头,虽然不多,但相当刺眼。昨天,纪念馆物业公司的黄阿姨说,人多了,垃圾也特别多,要不停地收拾,“今天至少比以往多清理了两批。”纪念馆工作人员提醒大家,参观时,请别乱丢垃圾。(毛丽萍)

编辑:刘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