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479万亩耕地转变用水方式 年节水近10亿立方

04.04.2017  19:25

  当下,正值浇灌季,在严重缺水城市徐州,900万亩耕地超过一半实现了节水灌溉。连日来,记者走进徐州多个村镇,看各地如何转变农业用水方式,节省宝贵的水资源。

  “3天,就和打吊瓶一样,‘滴’完200个大棚。”说起给自家280亩葡萄园浇水,棠张镇沙庄村胜芳家庭农场的农场主史光胜特别强调一个字:滴。他拽起葡萄树下一根手指粗细的皮管,这是根据株间距设计的,每隔1.2米1个滴头,水就是从这里一滴滴渗入土层的。记者注意到,每个大棚内有两排滴水管,长约120米,地表覆盖地膜,可进一步增温、保水。农场不远处有镇水利站建起的泵房,史光胜每个月开泵如此“”一次,即可满足葡萄的生长需要。

  尝试滴灌两年多,史光胜有笔账:现在一亩地年用水量平均200立方米,只有过去的五分之一。“原来都是大水漫灌,根本存不住水。”史光胜形容,那样的水是“过客水”,来得猛、去得快,还需要有人在高低不平的地面上不停翻土。这种灌溉,不仅不利于吸收,还可能造成淹苗,再加上蒸发水汽大,容易导致植株生病。如今,史光胜把水用在“刀刃”上,再也不用十几个工人追着水头跑了,可减少10%的死苗,还能省下上万元电费。去年,他家葡萄园每亩地收入2万元。

  史光胜采用的这种滴灌种植,徐州已发展12万多亩。再加上利用各类防渗渠、喷灌、管道输水等,徐州目前已累计完成节水灌溉面积479万多亩。去年,该市实现年农业节水近10亿立方米,可填满30个云龙湖。

  从蔬果大棚到粮田,灌溉方式都在逐步改变。在房村镇尚王村,村书记夏慧带着记者走进一片1000亩的小麦地。地头,每隔25米左右就有窨井盖一样的盖板。打开一看,里面有个拳头大小的管道出水口,夏慧把管子往上一提,就可直接浇地。原来,地下埋有40厘米粗PVC材料的主管道,将翻水站的水直接连通到地里。“以前都是土渠,跑水率在三成以上,现在一点不浪费。”夏慧坦言,他们也有混凝土水渠,虽然不怎么跑水,不过占地比较多,平均100亩地要占三四亩,如今把管道放在地下,不用把水渠灌满再浇,可以省下半天多时间,还省水省地。该镇水利站站长苏永告诉记者,得益于国家有关水利和农业项目,他们全镇已有1.5万亩耕地用上了管道灌溉。

  各类项目支持,让农民得到实惠。事实上,灌溉一直是各地用水的“大头”,徐州全市年用水量39亿立方米,其中超过七成为农用,这方面节水就显得尤为重要。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把农业节水作为方向性、战略性大事来抓,而我省面临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南丰北枯、夏多春少的局面,特别是淮北地区、丘陵山区等地,常年受到水资源紧缺的困扰。

  “我们镇海拔60米,镇里有163个山头,吃水不易啊。”站在柳泉镇八丁村凤凰山下,该镇水利站站长张万军很感慨,距离他们最近的水源地是15公里外的微山湖,两地的高度差有30米,翻水成本太大。他指了指山脚处一片0.6平方公里的水塘,这是他们前年建造的蓄水池,专门收集雨水。去年,当地降水620毫米,低于常年700毫米的平均水平,今年以来降水只有30毫米。眼下这个6米深的池内水位只有1.5米深,低于两米的放水水位,只能等待有效降雨。

  一方面节水,另一方面实施蓄水工程,这对于柳泉镇这样的高亢地区来说十分重要,最大限度保证了农业用水。正在蓄水池沟渠附近耙地种花生的村民陈公约直言,村里也打过深井,不过要150多米,出水量只有每小时20立方米,算上电钱和喷灌机的费用,浇一亩地就要几十元,农民舍不得用。“蓄水池能放水最好了,实在太旱的话,我们就拿桶到里头去提水。

  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新技术,因地制宜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徐州在节水灌溉上的实践,也成为江苏农业绿色生产的一个缩影。徐州市水利局农村水利处处长尹伟说,现在鼓励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这与节水结合在一起,将产生更好的效益。目前,他们还在推进节水农业体制改革,探索建立农民定额内用水享受优惠水价、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的激励约束机制,进一步把水资源利用好。(记者 王 岩)

编辑:顾名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