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重要讲话彰显党的制度情怀

29.07.2016  17:34

  陶文昭在《北京日报》撰文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提出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制度情怀,概括起来主要体现为制度贡献、制度自信、制度目标和制度改革。
  制度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在95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为中华民族作出了三个伟大历史贡献。这些伟大历史贡献内涵丰富,可以而且应该从各个角度和层面加以观察。从制度角度来看,中国共产党的伟大贡献就是:第一阶段,推翻旧的剥削制度,建立新国家。第二阶段,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制度基础。第三阶段,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些制度贡献,既有破,也有立;既有制度基础,也有制度大厦。这些制度贡献是中国共产党伟大历史贡献的有机组成部分,负载厚重的历史,指向光明的未来。
  制度自信。无论是纵向历史比,还是横向世界比,中国共产党都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惊天动地的发展奇迹。自信是全方位的,包括道路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也包括制度自信。我们坚持制度自信,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当今世界各种制度并存和竞争,长短优劣众说纷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究竟好不好,要看事实。最近几十年,中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力提升、人民安居乐业。中国人民在历史和现实中作出了自己的判断和选择。
  制度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需要不断完善。强大的自我完善能力是中国制度的重要特点和优势。在当今这个复杂而变化的时代,制度的弹性和自我学习、自我调适的能力极为重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才能焕发勃勃生机。实现制度的成熟和完善,必须依靠改革这个法宝。我们明确提出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理论和实践上的深化和飞跃,意义极为深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有发展的目标,也有制度的目标。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地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加有效的制度保障。
  制度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进行改革。我们的制度是全面的,改革也是全方位的。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的发展已经深深地融入了世界。中国将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这是广义制度建设的新趋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个复杂的体系,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发展还不均衡,如何改革颇费思量。在领域上,有些方面我们确立了基本制度,主要工作是完善。有些方面,我们还处于正在进行制度构建的阶段,诸如社会方面、生态方面的制度。这些方面明确提出的时间比较晚,有关探索处于亟待定型阶段。在层次上,我们在根本、基本制度上有经过实践检验的构架,但在具体的体制、机制上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东西,还要依据新情况不断调适。总的来说,制度改革要有的放矢,哪里是制度建设的薄弱点,哪里存在的问题比较多,哪里就是我们发力的重点,哪里就是新制度的生长点。在改革中完善制度,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