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需要语言铺路 沿线国家语言国情手册发布

03.11.2015  16:56

  中国江苏网11月3日讯 11月2日,“一带一路”语言能力建设研讨会在江苏师范大学举行,来自31所高校的专家学者达成共识,成立中国语言智库联盟,构建国家语言服务的完整体系。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副省长曹卫星会见了中国语言智库联盟的专家组成员。

  与会专家表示,目前我国拟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战略布局的企业已经达到11万家,不存在语言沟通问题的极少。“一带一路”的规划和实施,都要以语言沟通为基础,当下必须着手解决”一带一路”面临的语言问题。江苏师范大学语言能力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杨亦鸣教授告诉记者,“一带一路”沿线各个国家使用的国语和官方语总共约60余种,我国目前尚未有高校开设的语种有18种,只有1所学校开设的语言有20种。即使已经开设的语种,人才储备也明显不足。

  中国语言能力建设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不小。杨亦鸣举例说,前几年我海军在亚丁湾护航时,因为国内没有能力处理索马里海盗所使用的阿拉伯方言,需要用英语做语言中介,导致效率大打折扣。美国具有处理500多个语种的能力,可以为公民开设200多个语种课程。“对我国来说,使用特殊教学法灵活培养各种急需语言人才,或者采用语言志愿者方式放在相关语言国家培养储备,以便国家随时征用,都是语言服务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杨频萍)

  又讯 由江苏师范大学语言能力协同创新中心牵头编著的我国首部“一带一路”语言服务工具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国情手册》昨日在徐州正式发布。该书以国家分立的形式呈现了“一带一路”沿线64个国家的语言状况,包括这些国家的官方语言、通用语言、民族语言、方言等细致的状况描写,以及语言与民族、宗教的关系。每个国家的语言国情描写中还专设“语言服务”一节,介绍我国关于该国语言的人才培养情况和该国关于汉语人才培养及汉语专业的开设情况。 (杨频萍)

编辑: 廉昕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