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中国米:从基因到餐桌

23.03.2015  16:42

原标题:一粒中国米:从基因到餐桌

中国种子生命科学技术中心基因组育种部总监周发松

龙虎网讯 “好儿要好娘,好种多打粮。种地不选种,累死落个空。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项技术能够创造一个奇迹。要下决心把民族种业搞上去,抓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对于粮食和种子的重要意义,曾做过这样的评价。

过去许多年,中国粮食生产都“很争气”,到去年,中国粮食生产已实现“十一连增”。在粮食增产的背后,是科技水平的日新月异,是科技人员的辛勤汗水。与此同时,人们对于粮食安全的隐忧,对于更高质量的追求,也在与日俱增。

本报记者追随“一粒米”的踪迹,试图发现在一粒中国米的背后,有着怎样的科技背景。

1.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

袁隆平研究出了超级稻,在水稻产量的竞赛上,已是遥遥领先。站在他这个“巨人”的肩膀上,研究人员正试图让水稻拥有更多“能力”。

在武汉城边上一片开阔的产业园区,走遍了世界的周发松博士每天带领团队为这个目标而努力。

周发松如今的身份,已经不是丹麦的分子病理学博士,康奈尔大学的副研究员,希瑞斯公司的科学家或者孟德尔生物技术公司的高级科学家,而是中国种子生命科学技术中心基因组育种部总监。

在这个技术中心,共有193人,其中博士就有32位,硕士有84位,其中海外引进人才就有10位。周发松的实验室,充斥着高学历人才。他的团队,打造出了世界首张水稻全基因组育种超级芯片。

周发松博士和他手下的博士、硕士们,孜孜以求的是“绿色超级稻”的种子。简单来说,袁隆平用了大半辈子,解决了水稻的高产问题,而他们要解决的是,在高产基础上,增加七种“”的能力,比如抗虫、抗病等。

“这事全世界都没人做过。因为,水稻研究,中国就是世界最好,没有之一。无论在水稻的理论研究、育种技术还是产量水平上,我们都是世界领先的。“周发松告诉记者。

数据显示,全球水稻种植总面积约25亿亩,其中中国4.54亿亩,排在印度之后,占世界第二。但产量,全球一年7.45亿吨,中国就占了2亿吨,占世界第一。

所以连周发松自己都说,“绿色超级稻”不追求产量增长了。他考虑的是,产量大了,接下来能不能少点农药,少点化肥,让老百姓吃上真正放心的粮?

这种研究的价值也显而易见。简单来说,以前要培育出理想的稻株,需要不断的杂交,通过种出来的结果再行筛选。如今,在实验室里就知道哪些水稻能成为优良稻株。

在实验室里,记者遇见一位叫陆君的年轻人。去年一年,他在实验室里种了12万多株水稻苗,只用一星期,苗子就能长到比人手指还长,然后剪下指甲盖那么长一块进行研究。在实验室里,能方便对基因进行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