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助力中国企业“走出去”

11.03.2015  15:48

  自从2013年10月中国提出“一带一路”的倡议以来,各方围绕这一战略的大讨论就从未停息。截至目前,已有50多个国家表示愿意参与;去年11月北京APEC峰会期间,中国政府与9个沿线国家签订了合作协议。今年两会期间,围绕“一带一路”的话题探讨还在持续升温,一幅构思“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大型画卷正在徐徐打开……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召开的地方两会已经提前在区域发展上做足了文章。其中,海南提出建设南海服务合作基地,新疆着力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一场围绕“一带一路”的全国大会战一触即发。 

  中国声音 打造对外开放新格局 

  2013年10月,中国在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提出了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它将打通以欧亚大陆桥为主的北线、以石油天然气管道为主的中线、以跨国公路为主的南线丝绸之路,以及自我国东南沿海港口,往南进入印度洋、波斯湾地区,远及东非、欧洲的海上丝绸之路。业内专家指出,“一带一路”涵盖的四条主线,辐射范围到达东盟、南亚、西亚、中亚、北非和欧洲,“一带一路”的理念一旦变成现实,无疑将构建起世界跨度最长、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走廊。

  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认为,“一路一带”战略的提出,意味着我国过去35年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新一轮对外开放将以资本输出为主;并且,由于贯穿欧亚大陆,东接亚太经济圈,西接欧洲经济圈,该战略也是应对我国在国际贸易中被边缘化风险的绝佳战略。

  与此同时,“一带一路”战略还将改变中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可以把它(‘一带一路’战略)看作一个长达35年的战略,即从2014年到2049年,这一战略的推进成果将改变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以及中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张燕生说。

  正如商务部部长高虎城所言,“一带一路”是中国倡议,也是中国声音,它顺应了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以及社会信息化的全球经济发展大潮流。对于中国而言,有利于形成陆海统筹、东西互济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依托“一带一路”战略,中国的西南、西北和东北也将从原来的经济腹地变为开放前沿。 

  立足优势 各地筹谋增长新引擎 

  记者了解到,今年全国31个省份均不约而同地在地方两会期间谋篇布局“一带一路”战略,可再生能源示范区、自由工业港区、南海服务合作基地等等,成为他们立足优势、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的正式宣言。 

  新疆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也是我国开拓中亚、南亚、西亚和欧洲市场的前沿阵地和重要门户。全国政协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协主席努尔兰·阿不都满金表示,目前新疆已制定了核心区建设实施意见和行动计划,启动了交通枢纽、商贸物流、金融、文化科教和医疗服务“五大中心”建设及十大进出口产业聚集区建设。他建议,国家应进一步加大对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支持力度,编制《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规划》,支持新疆核心区“五大中心”建设,推动新疆对外开放。此外,继续加大对新疆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支持力度,尽快开工建设“十二五”规划内未开工的重点项目,并将南疆铁路、机场等交通项目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对疆电外送、煤制气、煤制油等重大能源项目和水利重点项目给予全力支持。 

  甘肃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被称为黄金段。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郝树声认为,全省必须依托这一地域优势,统筹规划,而不是各自为政、单兵作战,要重点加快沿线节点城市的建设。据介绍,甘肃已与中西亚等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在内的33个国家47个省州建立了友好关系;去年兰州贸洽会中,甘肃与上述各国签约项目接近1300个。 

  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看来,破题海上丝绸之路建设,重在南海,难在南海,突破口亦在南海。海南地处南海前沿,特殊的历史、区位、政策等优势使其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他建议,要把海南建设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南海服务合作基地”,争创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开放合作的排头兵和试验田;同时建设南海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服务基地,在海南设立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将海南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项目列入国家重点支持项目。

  此外,陕西、河南等省份也提出了自身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的行动计划。

  互利共赢 加速中国企业“走出去” 

  统计资料显示,“一带一路”沿线60个国家,多数为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总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为21万亿美元,分别占到全球的63%和29%。如此巨大的经济增长空间,也为中国企业加快“走出去”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

  近期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促进我国重大装备和优势产能“走出去”,实现互利共赢。从国内产业发展看,以高铁、核电为主的重大装备都在国际市场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而“一带一路”战略将为高铁、核电等中国装备“走出去”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据了解,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目前拟建或在建的高铁项目达到9个,拟建或在建跨境铁路、普通铁路和地铁项目22个。而核电作为高端制造业也成为了“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支撑点。业内普遍认为,推动中国装备“走出去”,不仅可以优化出口产品结构、促进国内产业转型升级,而且有利于构建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除了高铁、核电之外,我国电力企业也加快了走出国门的速度。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刘振亚建议,面对我国资源紧缺和能源环境的瓶颈制约,希望以能源电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突破口,加快构建以输送清洁能源为主导的全球能源互联网。这不仅能够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而且将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带来经济利益。 

  此外,“一带一路”战略也为化解国内产能过剩、调整产业结构提供了有效路径。“即使现在我国有不少过剩产能,比如水泥、钢铁、电解铝等,但‘一带一路’战略下我国对其他地方的基础设施投资,也会创造巨大的市场需求。”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说。

  据了解,目前我国部分产能过剩的行业,在“一带一路”沿线的一些欠发达国家并没有达到饱和,以钢铁、有色、建材、轻纺等行业为代表的过剩产能还有很大需求空间。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我国要转变之前开拓海外市场、扩大出口的思维,根据国际市场需要支持企业利用国内装备在境外建设上下游配套的生产线,实现产能的系统性输出及与东道国的深入结合。

  全国政协委员、国资委原副主任黄淑和表示,中国企业“走出去”通常会面临对投资地法律不熟悉,对项目的市场调研论证不全面,能够胜任海外投资业务的优秀人才太少,国内一些配套政策和机制跟不上,以及一定程度的外界打压等一系列问题,因此“走出去”项目亏损是难免的。“我们可以在刚开始的时候交点学费,但是时间不能过长、数量不能太大。”黄淑和表示,建议从国家层面加强研究如何更好地推动和帮助企业“走出去”。

  全国政协委员、招商银行前行长马蔚华则从金融支持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认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若要迈得更稳、更扎实,离不开金融的大力支持。“在‘一带一路’战略支持下,我国企业‘走出去’步伐将进一步加快,特别是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装备制造、基建原材料等行业将从中直接获益。”马蔚华表示,为防范金融风险,建议国家对商业银行的跨境金融服务创新给予鼓励和支持,为企业“走出去”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