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社区服刑人员的蜕变之路

26.02.2016  11:42

 

今年52岁的杨某(化名)曾是一名普通工人,后白手起家,靠辛勤的奋斗创立了自己的企业,产品不仅在国内备受青睐,还远销海外,出口至加拿大、美国、日本等国家,成为该行业的领军企业。正当事业有成,前途一片光明时,杨某却因一时失足,背上了犯罪分子的名号。面对服刑生涯,他一度恐慌迷茫,却没有被击垮,在张家港市司法局工作人员的鼓励与支持下,他重拾生活信心,决定用行动来弥补犯下的错误,用事实来证明改过的决心。

 

迷失自我被判刑  他决心用行动来悔罪

 

从一个普通工人,到企业副总,再到创办自己的企业,随后又沦为社区服刑人员,杨某的一生经历了大起大落,跌宕起伏。在刚被判刑,开始接受社区矫正时,杨某无法面对人生的巨大反差,曾一度陷入自卑与恐慌,变得苦闷、失落、气愤、悲哀、伤感甚至绝望。他担心自己一手创办发展起来的企业因为自己的失足毁于一旦,他害怕自己获刑会连累整个家庭被别人“另眼相看”,他恐惧自己的人生被贴上“罪犯”的标签再也摆脱不掉,这些担忧对他的生活和心理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张家港市司法局的工作人员在了解到杨某的不安与焦虑后,多次走访他的家庭,与他的妻儿一起鼓励他勇敢的面对现实,勇敢的接受人生的挫折,耐心地开导他与过去的错误思想和行为决裂,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之后的生活。经过不懈的努力,杨某逐渐摆脱了服刑的阴影,恢复了从前的意气风发。他决心深刻反省昔日的违法行为,化压力为动力,带领整个公司重回正当合法的经营道路。

 

15项专利发明的背后  一个男人的坚持与信念

 

在接受社区矫正后,杨某把大量的精力投注到企业经营中,决心用业绩来回报社会,感恩政府给予他悔过的机会。张家港市司法局工作人员多次叮嘱他要时刻牢记“诚信”二字,诚信做人,诚信办事,把“品行端正”作为企业生存的根基,不要贪小失大。杨某谨记司法局工作人员的教导,对自己、对员工都严格要求。杨某说,正是因为诚信,他的企业得到了国内外合作商家的一致好评,为企业巩固了一批优质客户,也在无形中极大地提升了企业的知名度。

在注重诚信经营的同时,杨某也十分看重生产技术的更新换代。他把大部分时间用来潜心钻研相关专业技术,带领他的团队一次次对研发出来的新产品进行试验,并针对试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逐一加以改进。有人无法理解他的坚持,认为他是“吃饱了撑的没事干”,但杨某没有放弃,他相信,只要最终拿出成果,那些人就一定会改变原来的看法。“就像一只皮球,只要不泄气,外面的压力多大,只会让我反弹的更高。”在研究发明的过程中,杨某意识到自己在专业领域还有很多不足,缺乏专业知识的积累,也没有实际操作的经验。为了弥补这些不足,杨某将大量业余时间用在了学习上,在闲暇时间苦钻业务,整理材料,推演数据。

辛勤的汗水之后,最终迎来了成功的喜悦。至2014年底,杨某获得了15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发明创造专利正在申报中。这些专利发明,简化了操作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提升了产品质量,为企业向高新技术企业转型奠定了技术基础。其中一项可视隔离喷涂装置,提高了自动化程度,不仅使操作过程变得更简便,还对操作工人的身体健康起到了极大地保护作用。这15项专利发明的背后,是他改过自新、奉献企业的坚持,是他用实际行为回报社会的信念。杨某所在的企业通过科技创新和人性化经营,规模越来越大,目前拥有职工250多人,其中吸收了10多个就业困难和下岗再就业职工,为他们提供了就业的机会。企业每年缴纳税收500多万元,为村镇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杨某的下一个目标,是使自己的企业达到高新技术企业的标准。“只有不断地向前发展,才能保证企业兴盛不衰。

 

帮困扶贫献爱心  他用真情传递正能量

 

在接受社区矫正期间,杨某感恩社会与政府给予他悔过自新的机会,决心用真情感恩社会,用行动回报社会。他所在的企业中,有名装卸工被确诊为胃癌,这名装卸工的孙子患有残疾,一家人生活困难。杨某在得知此消息的第一时间就为这名装卸工送去了4000元慰问金,同时发动企业所有员工进行捐款。在他的带领下,员工们积极参与,最终共募集爱心捐款18000余元,为陷入困境中的一家送去了企业的关怀。

杨某不仅对企业职工关怀备至,同时也致力于社会公益。张家港市司法局工作人员在了解到杨某想要回报社会的想法后,积极鼓励他力所能及地参与公益活动,帮助社会上需要援助的人。在司法局工作人员的牵线下,杨某通过镇民政办,组织企业每年为镇敬老院的30多名老人献爱心。每当有老人过生日时,杨某便通过民政办为老人送上生日蛋糕和应季水果,平日里也时常关注老人们的生活起居。在问起杨某为什么做这些事时,他回答说:“我能够在社区服刑,能有现在的事业,都是政府和社会给了我重新做人的机会,我希望能够尽自己的一份力,来感谢政府和社会。

在社区服刑期间,杨某还坚持资助贫困学生。两年多来,杨某累计出资4.1万元,支持村里的四名贫困学生继续完成学业。在他资助的四名学生中,有两名已经顺利毕业并找到了心仪的工作。小志(化名)在学校中成绩优秀,为人和善,是老师和同学心中品学兼优的好学生。然而小志的母亲常年患病,需要长住南京接受治疗,昂贵的治疗费用给这个原本就并不富裕的家庭带来了更为沉重的负担。小志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日常生活时常靠亲戚接济,小志陷入了辍学的困境。幸运的是,杨某在得知小志一家的情况后,当即表示愿意资助小志继续学习。之后,杨某每年为小志提供7000元学费,直到他顺利毕业。这笔费用对小志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改变了他的一生。“当时想想是挺绝望的,不能毕业就没有文凭,没有文凭现在想找个好一点的工作都困难。幸好有村委和大家的帮助,不然我真的只能辍学了。”毕业后,小志凭借自己的努力考取了村官,他希望能够在这个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为村里建设作出贡献,回报社会。“我会牢记村里和社会对我的帮助,尽我所能报答他们。我也会去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人,把这份温暖传递下去。”杨某的资助,不仅改变了小志的命运,同时也把善的种子深深种进了小志的心里,相信这颗种子一定会开花结果,把友善传递给更多人。

浪子回头金不换,杨某的人生蜕变,改变了部分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偏见,也使其他服刑人员看到了美好未来的希望,为他们树立了悔过自新,重获新生的榜样。“我希望自己的经历能够给其他服刑人员带来一点启发,带给他们一些信心。我也希望社会上能够改变对我们(社区服刑人员)的看法,对我们更包容一些。”帮助社区服刑人员改过自新,引领他们重塑人生,既需要政府,司法人员的努力,也需要家庭、社会的共同接纳。希望杨某的经历,能够带给所有人更多的思考,共同营造一个没有歧视、和谐平等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