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一台戏,生动又风趣”已成绝响

26.11.2015  09:07

  “南京评话”最后传承人8年前去世

  你不知道的南京非遗6

  南京评话最后一代传承人孔幼平

  呆呆鱼

  图

  

  南京评话作为本土曲艺重要门类之一,又称为南京的“说书”、“说大书”、“讲评词”等,是一种运用南京方言或南京官话(即南京地方的普通话)来叙述故事的曲艺形式。记者在南京市秦淮区文化局了解到,南京评话植根本土,历史渊源比较悠久。在明末清初、清末民初等兴旺发展期,它与扬州评话、苏州评话三足鼎立,相互促进,堪称江苏民间传统说书艺术三大流派。但是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南京评话发展几番兴衰,其生存状态甚忧。唯一的老艺人孔幼平2008年故世,南京评话几乎成为绝响。

  交汇点记者刘丹平实习生郭涛

  历史:

  南朝时期南京就有“评书”的影子

  在联系到南京市秦淮区文化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科工作人员后,记者了解到,原来南京评话早在南朝宋、梁时期,都城建康(今南京)就流行一种佛教讲经形式“唱导”。它类似于说书,即佛僧在宣经讲法、释教典故时,运用通俗易懂的典故、形象生动的比喻,更好地激发广大听众的兴趣。

  明代洪武年间,南京地区就有评书艺人的活动踪迹。明末南京一度呈现畸形繁华景象,大批外地说书艺人纷至沓来,一代宗师柳敬亭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评话艺人皆奉柳敬亭为一代宗师。当时南京名伎王月生说书功底不凡,出场献艺曾名噪一时。这是南京评话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清代初期以后,南京曲艺市场有所冷落,清中以后得到迅速发展。清末民初以后,南京评话进入了一个发展高峰,一时间名家高手云集,书场高朋满座。

  南京评话植根本土,历史渊源比较悠久。在明末清初、清末民初等兴旺发展期,它与扬州评话、苏州评话三足鼎立,相互促进,堪称江苏民间传统说书艺术三大流派。自成体系的“”、“”方式,匠心独具,韵味独特,情趣盎然,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丰富发展了我国评话艺术表演语言。

  1949年后,当地政府对曲艺事业发展十分重视,给予了大力支持,南京评话演出环境有了较大改善。不少评话艺人一方面对传统书目进行挖掘整理,另一方面则深入社会生活,汲取艺术养料,创作并改编了一些新书目,给南京评话注入了一股新的气象,增添了新的生命活力。这一时期蜚声书坛的南京评话艺人,有孔幼平、金少臣、王小瀛等人。南京城里比较有名的书场则有夫子庙游乐场书场,新街口未名书场、百花书场,以及山西路和平书场等。

  传承:

  评话的评判标准全靠艺人“真本事

  南京评话用“一人一台戏,书表加评议,人物靠摹拟,生动又风趣”来概括其表演特点,那是再贴切不过的了。

  据南京市秦淮区文化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科工作人员介绍,南京评话包括“”与“”两个基本方面,评说内容涉及面广。如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历史事件、轶闻趣事和现实生活等,无处不涉,无所不包。它通常讲究事理的逻辑性、哲理性,力求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真实生动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与典型情节。

  基本形式特点为单人表演(行话称为“单档”),通常只说不唱,完全靠说表、噱头、手面、眼神等表演功夫折服听众。演出道具就是一把折扇、一方醒木、一块方帕。评话艺人在书坛上手持折扇说书,生动活泼,潇洒自如,借用折扇等来模拟各种物件,起到辅助表演的作用。根据故事情节发展需要,评话艺人还以不同的方法敲击醒木,通过产生不同的声音来吸引听众等。

  根据每个艺人“文说”、“做功”表现能力的不同,南京评话通常又分为文、武两派。文派又称“呆口”,比较注重艺人的“三寸口舌”说功。而武派则更为讲究艺人的整体形象语言,主人公的音容笑貌、一举一动,皆模仿得惟妙惟肖。此外按照传统书目分类,还可以分为“袍带书”及“短打书”;对同一个故事内容是提纲挈领地直述情节还是系统完整地演讲出来,则可以分为“快说”与“慢说”等。

  20世纪80年代以后,南京评话还经常与其他曲种同台演出,共同营造了当代南京曲坛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繁盛景象。而这一时期活跃在南京书坛的评话艺人,则有孔幼平等人。

  孔幼平自幼受环境熏染习艺,深得家父孔筱平之真传,而且能编善演。他演说的《吕四娘刺雍正》、《刘镛私访》等,颇受广大群众的欢迎。2007年,南京电视台特邀孔幼平在“金陵往事”栏目演说评话《乾隆下江南》。近年来,当地媒体积极宣介南京评话内容,昔日影响有所回升。

  为保护南京评话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秦淮区文化局近几年共投入资金约3万元人民币,用于散落的南京评话资料的收集、整理,举办了百余场南京评话演出活动,录制了评话艺人演唱音像资料,组织力量在媒体和公众中进行了大量的宣传报道和演出。

  现状:

  南京评话已失传

  最后传承人8年前去世

  一身长大褂,一张书桌,一把椅子,面前一杯茶,折扇打开慢慢上抬……“三皇五帝到如今”,用纯正的南京话讲《三国》、《隋唐》、《水浒》、《岳飞传》……如今,记者只能听南京白话传承人丁少华还原南京评话传承人孔幼平精彩绝伦的评话现场了。

  说起孔幼平,很多老南京印象深刻,他不但在乌衣巷家喻户晓,更是南京最后一个说南京评话的老人。2008年5月4日,孔幼平因病去世,享年79岁,他的离世也意味着南京评话在南京的传统文化中黯然消失。

  “孔老先生是南京评话最后一人啊!”丁少华说,早在2006年,孔幼平就委托南京多家媒体为他寻求传人,因为那时只有孔幼平一人会说南京评话了,如果找不到传人,那这门南京的传统艺术就将面临失传的境地。南京单口相声靠“包袱”,但南京评话全靠“扣子”,像讲故事一样,要环环相扣,故事长,还要能吸引观众,想要说出名堂来,学的人必须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底蕴做基础,如果对中国历史、南京民俗不了解,很难成功。

  说到南京评话的未来,丁少华表示,现在年轻人习惯“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没有多少人愿意听传统的南京评话了,只有一些老年人喜欢听,有亲切感。南京评话是一门传统艺术,想要更好地发展,还需要政府的扶持。

编辑: 刘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