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美国人的泰国梦

24.06.2015  16:16

  

  情迷泰丝

  尊重泰国人习性挨家挨户拜访织工

  在泰丝大王的故居里也有纪念品商店,售卖的不是别的,正是与金汤森结下半生缘的泰丝。

  初到泰国时,金汤森一有时间就跑到各种店铺里搜奇,买些爱不释手的东西,例如泰国画、古董和闪闪发光的泰丝。在和友人到泰北旅行之后,他有机会了解了泰丝的制造过程。20世纪,在欧洲和日本的便宜丝织品冲击下传统泰丝奄奄一息,那些以丝织为营生的人家为减轻残酷的现实压力只好改行。金汤森预感到,这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艺如果经过精心的改良,增添时尚元素,大有出口外销的可能性。经过追踪调查,他发现了湄南河畔一个村庄还有不少织工,这些工人成了他的第一批合作伙伴。

  不久,他将工人织出的泰丝装满手提箱登上了回美国的飞机,用这箱泰丝征服了纽约著名时尚杂志的主编。1948年,金汤森正式创办丝绸公司,股东有20多位,大部分是泰国人。几年后,百老汇音乐剧《国王与我》的舞台服装设计师用泰丝制作了戏服,这些服装美得令人咂舌,泰丝从此一炮而红。

  金汤森虽然不是理想主义者,也不是一个现实精明的生意人。一开始他的职位是股东兼总经理,年薪三千美元。到失踪那一年,金汤森的年薪是三万美金。每次董事会要给他加薪,他都拒绝,并说他的薪水已经够高了。在他失踪后,人们发现他的全部银行存款只有50美金。其实,他的财富主要来自一位亲戚的遗赠,而这些钱都用在收藏古董上了。

  金汤森管理企业的方式也是不同寻常的:他的织工在家生产,而他则定期检查产品品质。一些朋友认为这样效率很低,应该把工人集中在工厂里便于管理。金汤森拒绝了这个建议,他认为工厂统一化的生产违反泰国人的习性,只会降低泰丝的品质,所以他坚持家庭作坊的形态,每天清晨搭船过河,挨家挨户到村子里拜访织工,用这种淳朴自然的方式管理他的工人。当然,他要求每件织品都得无可挑剔,如果在印染或者纺织上不够精细,他会婉言拒绝收购。不少织工因为和他做生意而发了大财,随后自立门户当上老板,与他竞争,还随意地抄袭他的设计,他却一点也不生气。

  金汤森取得的巨大成功使泰国人重新看到了这项传统工艺的价值。到了上世纪60年代,泰国各地至少有100家丝绸公司重新开张,雇用了数以万计的员工,泰丝成为当时最负盛名的泰国特产,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里,法国时尚界只认泰丝,不认中国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