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所,“种”了四亿亩水稻

22.12.2014  11:33

  从常州武进区城区出发到前黄镇,有10多公里路程;从镇上到运村,还有两三公里。运村名气不大,可是,稻米品种武运粳在长江中下游可谓声名赫赫,其中的“”字,就取自运村,因为江苏(武进)水稻研究所就在这个村里。

  车子可以直接开进研究所,不仅大门口没有门卫,楼内也没有。一楼的办公室大多开着门,往里望望,可以见到草帽、斗笠、高帮胶鞋,以及各式各样的农具。上到二楼,所长徐晓杰和一个老农模样的人迎上来。这位老人的步履有点蹒跚,双手还不停地抖动。不用问也知道,老人就是钮中一,因为事先记者就听说,这位名满天下的68岁的水稻育种专家,近年来得了帕金森综合症。

  说是研究所,但真的很小。徐晓杰介绍说,全所一共只有20个人,“最近三个课题组刚出发去海南陵水县的育种基地,人丁就显得更加不旺了。”他说,所里的研究人员每年有一半时间是在海南度过的,12月中旬海南的气温在20—30℃之间,是理想的水稻育种温度。而在武进,一年中只有5月才能育种,冬天去海南育种,等于多出一个育种期。搞水稻育种的,哪怕再苦再累,也不会放弃这个育种期的,因此,每年冬天海南都会聚集全国各地的水稻育种专家。不过,即使是每年育种两次,育成一个水稻品种也要10年时间,如果不去海南,育成的时间跨度就更长了。“时间长还是次要的,多少育种人辛苦一辈子都没有育出一个品种来呢。

  坐在记者对面的钮中一,却育成过18个水稻品种。多数时候,他会同时选育几个品种。他的代表作是武运粳7号,曾经连续三年推广种植面积超过1000万亩;育成的品种中,有三个被评为“江苏好品种”。

  “钮老师去海南育种多少次了?”记者问。

  “我是1977年10月30日到当时的武进县农科所报到的,11月1日就出发去了海南,这么多年,我每年都去那里。”钮中一告诉记者,早些年每年在海南待半年,近年来因为生病,都是春节后去,每次待三四个月。早年交通不方便,从武进到海南,先坐轮船到常州,再转上海坐火车到湖南衡阳,从衡阳坐汽车到广东湛江,渡过琼州海峡到海南,单程就要走7天。现在方便了,坐飞机几小时就到。

  这位育种专家,显然很愿意把过去的育种条件与现在的做对比。他说,当年他们住的是农民废弃的房子,海南农村的房子窗户很小,因为不通电,白天也是黑乎乎的。那时候一个月工资只有33元,平时吃的菜是自己种的,带了粮票买米,舍不得买肉。育种过程中所有农活都是自己做的,下地时必须穿胶鞋,并带一根竹竿,因为当地的毒蛇特别多。“有一次我刚想下水田,一只脚还在田埂上,猛然看到两腿之间盘着一条眼镜蛇!我跳开去,用竹竿打它,它昂起头,还发出呼呼的声音,太可怕了。”打死那条蛇后,他心悸未定,坐在田埂上半天起不来。还有一次进房间后,闻到一股奇腥的味道,打开手电一看,一条眼镜蛇竟挂在横梁上,直直地看着他!“生活清苦可以克服,就是孤单。”他说,有一次他跟同伴在地里插秧,猛然想起这天是除夕,突然就非常想家。而那会儿,根本没有电话可打,连信也写得很少,只能扭头朝北面望,可是哪里望得到家!

  “如今的育种条件不知好了多少倍!”徐晓杰一旁补充说,区财政拨款,房子重建了,设施也跟上去了。不过,育种人员还是很艰苦,主要是远离家人。这次去的三名课题组负责人,其中两名是高级农艺师,都不到40岁,他们半年中只有春节时能回来几天,其他时间都跟农民一样成天在地里劳作。凡是农民干的农活,水稻所所有技术人员都要干。

  “武进水稻所的名气确实很大,但育出的品种怎样?”记者问。

  徐晓杰并不答话,带着记者来到一楼展示厅,里面放满了各种证书和奖状。“都在这里了。”他说,水稻所累计已育成40多个品种,推广种植面积累计超过4亿亩,最多时全省有60%的水稻种植使用武进水稻所育成的品种,推广地域不仅在省内,还广泛分布浙江、安徽、上海等长江中下游地区。亩产最高达800公斤,是去年前黄镇农场村农民陆小良用“武运粳30”种出来的。全省7个粳稻“江苏好品种”中,武进水稻所就占了三个。

  “武字头的水稻品种,不仅产量高,而且质量好。”徐晓杰对记者说,这下你明白了吧?可以说,虽然武进水稻所规模很小,但在粳稻领域的科研水平却是全国一流的。

  “推广了这么多,钮老师该是大老板了吧?”记者转身问钮中一。

  “我一年的收入也就是七八万,不过我很满足了,是我刚工作时的200倍了。”钮中一淡淡地说,其实水稻所所有科研人员都很清贫,因为“”字头的水稻品种农民可以自己留种,所里不卖种子因此也赚不了钱。“但水稻所是武进、是常州、更是江苏的一张名片,我们心甘情愿做这‘亏本买卖’。

  (本报记者 朱新法)

编辑: 廉昕朦、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