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全国农业职业技能竞赛桂冠摘得者干凤峰

04.01.2016  09:33

  1978年出生的干凤峰,是一名来自南京市六合区马鞍街道城西片区大营村的农民,与传统的农民不一样的是,他坚定“做体面农民”的职业信念,通过跨区农机服务作业挖下第一桶金,后组建专业农机合作社从事规模农业生产,逐渐成长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前不久,在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中国农林水利工会全国委员会、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联合举办的2015年中国技能大赛——“中联重科杯”全国农业职业技能竞赛全国总决赛中,干凤峰依靠一流的农机操作技术,一举夺冠,展现新型职业农民风采,并带着受奖的一台大拖荣归棠邑(六合古称)故里。 

   在实业经营的耳濡目染中成长,穷则思变  

  青少年时代的干凤峰生长在一个私营企业先行探索者的家庭中,改革开放初期的八十年代末,其父创办下老六合县第一家海绵沙发厂,家里也因此成为当地首批有名的万元户。受乃父影响,长年的耳濡目染中,干凤峰感受最初的经营之道。 

  然而,殷实的家境在九十年代初期急转直下。干父承包下当地的280亩水面,养殖珍珠,却因珍珠行情急转直下,一步步滑向投资失误的深渊。时年,干凤峰正就读高中,已经懂事的他默默地协助父亲养鱼,期待着能“卖鱼还珠”,依靠卖鱼的收入,补贴家里因养殖珍珠而欠下的20多万元巨债。 

  家道中落的1998年,干凤峰高中毕业。事业滑入低谷的干父愈发地失落,一次酒后,父亲对名落孙山的干凤峰说:“本希望你学业有成,读好书,改善家境,现在你有什么打算?是想做一名有钱人,还是做一名普通的老百姓?”“我想成为有钱人,改善家境,帮助家里照顾两个妹妹。”干凤峰坚定地回答。 

  从小在经营之道中成长起来的干凤峰深知:空谈误企、实干兴业。“农民的孩子就立足农村资源,靠做农民的事成为有钱人,但我不做普通穷农民,要做就做收入体面的农民。”就这样干凤峰利用正承包的水面又养了一年鸭,感觉增收也不是很明显,“就想着不能这样盲目地干下去,要有计划、有眼光地投资兴业。”想到这一点的他化了几个月时间,为两百多亩水面再利用作市场考察。最终邀来安徽无为人种植莲藕,又远赴山东全国莲藕批发集散中心驻点营销攻关。 

  就是这一年,干凤峰穷则思变之举,让家庭资产从负数重新归零,帮助卸下压在父亲肩头多年的重担。又是一年后,承包水面合同到期,家里小有收获。 

   组建合作社,以科技引领种田  

  投入工作三年来,在北至山东、南跨江浙各地的东奔西跑中,干凤峰看到农机收割服务正在兴起,这事能干,可一台收割机大几万,从哪筹钱呢?干凤峰反复思考着“是不是干点别的?”事业路上正打着瞌睡时,老天爷送来了枕头。一张体育彩票中奖,解决了他的购机资金来源。 

  正值婚龄的干凤峰没有用这笔钱走那里农村青年“建房、娶妻、生子的平凡老路”,瞒着家人,花光这笔钱,买了1台背负式联合收割机,从此,在城西当地开展农机收割服务。 

  那时的收割机还是稀罕物,干凤峰每至农忙季节就忙个不停,本地收割结束后,就到外地。时间一长,每年收割季节时,就带着一批志同道合青年农机手,北上苏北,甚至远赴山东胶州半岛各地,南下安徽泾县、大别山一带,实施跨区作业,据此增加经济收入。 

  最初从事农机收割服务前十年,一年能赚到三四万,那时的物价水平极低,这个收入相当可观。然而,2008年以后,江苏及周边省市各地承包大户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规模种植要求跨区收割作业“升级换代”,必然上大型农机才能确保有利可图。 

  “农机服务这条路走得人多了,还能一直这样走下去吗?”2008年,居安思危的干凤峰为分散投资风险,办起了一家纺织厂,在职业农民的路上,继最初的原始资本筹集后,迎来了第二个转弯的路口。 

  是继续做职业农民,还是就此彻底转型?盛夏的奥运盛会中,电视内赛场上的呼声此起彼伏。此时,农闲时节的干凤峰,内心中对职业的方向却久久不定。 

  “从常柴3号、新疆2号、中原3号到福田金旋风,你舍得这批伴你致富的机械吗?数十载收割季同甘共苦,你舍得离开那批跟着你干了十来年的伙伴和农机事业吗?丢下北至山东胶州湾、南至安徽大别山的这片广阔成熟的业务市场,你心甘情愿地舍得离开吗?”一次农机培训中,得知干凤峰的动摇心思,六合区农机总站负责人对着这位全区农机行业的佼佼者,连发三问,并告诉他,国家的农机补贴越来越多,农业服务政策只会越来越好。 

  “回去后,这三句话久久地拷问着我,其实我也舍不得离开农机事业,就是缺少个坚定想法的理由,还好那时有人推我一把。”如今的干凤峰回忆起当初的事业摇摆期,从容地成熟中透出一份深藏的感谢。 

  各地农机服务市场越来越成熟,靠单打独斗肯定不行,机具利用率不高、作业规模小、市场风险大。既然坚定了走新型职业农民这条道,干凤峰千方百计地想办法撇除这些不利因素。2009年,他牵头带领周边6名农机手组建了康农农机合作社,同有志于农机服务事业者一道抱团发展。经过几年的成长,合作社已从当初的6名社员发展到目前的100多名,现拥有收割机12台、插秧机9台、大中型拖拉机38台,农机总资产达780万元,2014年实现水稻机插秧4900亩、秸秆还田24000亩、机收23000亩;2013年曾被省农机局评定为全省五星级农机示范社。 

  2013年,干凤峰负责的康农农机合作社投资31万元,在城西建成了占地3200平方米的连栋温室育秧中心,育秧中心20多个三层秧架上摆放着7000多盘机插秧苗,共帮助13户水稻种植大户以及周边200多个农户代育秧,代育秧大田秧苗订单近7000亩。工厂化育秧大幅度降低以往露天育秧导致坏秧的风险,育秧成本也明显降低;7000亩秧苗全部由合作社采用插秧机来插秧,作业效率是人工的50多倍,周边农民插秧也不再弯腰。 

   做农田生态维护先行者,让种田成为一份体面职业  

  在大多数农民还未意识到秸秆还田的好时,干凤峰已带领合作社成员做秸秆还田的先行者。合作社与马鞍街道城西、郭营、大营、勤丰、鞍山五个社区村居签订还田作业合同,统一开展稻、麦秸秆机械化还田作业,还田模式为先用秸秆粉碎机将秸秆粉碎,再用还田机深埋秸秆,还田效果明显、质量好,受到了马鞍街道及农户的好评,每年还田作业量达到24000亩次,亩还田秸秆450公斤(稻麦两季评价按每亩450公斤计算),相当于施钾肥7公斤,按每公斤1.5元计,共节省化肥生产成本投入25万元;同时秸秆还田还能促进粮食增产,增产一般在5%以上,以稻麦两季平均每亩年产量800公斤、粮食价格2.4元/公斤计算,实现粮食总增收约96万元。通过实施秸秆还田,干凤峰及康农农机合作社为马鞍当地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 

  到2014年,干凤峰负责的康农农机合作社已流转土地4700亩,规模从事农业生产,农机作业收入441万元、农田种植收入282万元。以合作社为平台,干凤峰积极推广应用条播机、开沟机、撒肥机、植保机、收割机、秸秆还田机、捡拾打捆机等各类新型农业机械及技术,带动马鞍街道水稻、小麦生产实现了全程机械化。 

  “如今,我们所承包的地上,旋耕、播种、植保、施肥、收割、秧苗培育的田间环节已全面实现机械化,正在向粮食后加工处理全程机械化及物流自动化迈进。”走在承包的土地上,干凤峰指点着那属于他和合作社的那一片“小江山”,道出心中的现实追求。 

  “粮食生产必须立足在精细化种植、深加工的基础上,才能真正的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的双重风险。”这是干凤峰的信念,也可从他的自我评价中窥见一斑。“我是个有知识没文化的人。”没文化,是因为高中毕业后,他就没再念书;有知识,是因为在长期的农机操作实践中,他积极参加培训,关于自我摸索,掌握一整套地农机操作维修技能,并在长期的农业实践中,有着自己对当前农业发展的趋势分析与判断。 

  在发展农机合作社的同时,干凤峰自己也在从事农业种植生产。2013年,他注册成立了凤峰家庭农场,目前承包农田近2000亩,并且他所承包的田已全部实现了农业机械化种植。由于种田耕作、种植、田管、收获各环节实现了机械化,机械的性能及舒适度也很好,干凤峰成了卷起裤脚种田的农民中的“异类”,他时常开着小汽车或面包车到田头,有时还穿西服、皮鞋下田作业。 

  去年,干凤峰个人农业种田纯收入87万元,加上个人农机作业服务纯收入16万元,全年总纯收入达到了103万元。种田让他成为当地的富裕户,早早地过上了小康生活,规模化种田成为一份体面的职业。在干凤峰及合作社的带动下,马鞍当地已建成万亩无公害大米生产基地,实现绿色环保种植,并已建成年加工3000吨量的大米加工车间,注册了“六和”商标,实现市场统一销售。 

  近期,干凤峰正计划在郭营社区内建成100吨位的粮食烘干车间,为自家、合作社成员及周边农户等提供粮食烘干服务,让收获季节的农民不再担心阴天下雨,保障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