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 一村一策求实效

17.06.2015  10:17

  精准扶贫 一村一策求实效

  ——江苏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巡礼之一

  

  脱贫致富奔小康座谈会5月15日在淮安区宋集乡召开,省委书记罗志军听取了淮安区小岗村、淮阴区刘老庄村在多方帮扶下由穷变富、由弱变强的情况汇报。罗书记十分高兴地说,通过外部支持和内生发展,苏北这些原来最穷的村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走出了一条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路子,要加大宣传力度。

  地处苏北灌溉总渠以北的淮安区季桥镇小岗村,2011年在挂钩帮扶的省住建厅支持下,筹措90多万元,新建1000平方米标准化厂房,扬州客商兴办起淮安市伟跃电声厂及分厂,每年向村集体上交租金4万元和8万元。2013年,该村又利用帮扶支持的30万元购置了钢管脚手架,成立租赁经营部,每年获租金5万元。去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800元,139户539人全部脱贫。

  在省扶贫工作队帮助下,地处革命老区的淮阴区刘老庄乡刘老庄村近年来兴办江苏天元建筑有限公司,购置9台大型机械和设备承揽市政、绿化工程,同时成立6个合作社、1个春茂合作联社,全村734名劳动力全部就业,外出打工的150名村民有115人返乡就业,52人自主创业。村集体经济从负债7万多元发展到2014年的盈利1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8年的3000多元增长到2014年的13800元。

  全省经济薄弱村帮扶发展的做法各有特色。像沛县草庙村兴建500栋高效日光能温室和1200亩高标准钢架大棚,形成长达10里的蔬菜产业带;泗洪县垫湖村村组干部、大学生村官带头发展“三来一加”创业项目,帮助230多名低收入劳动力和留守妇女就地就业;泗阳县郝桥村108户低收入户免费领到短毛母白山羊216只,几年后存栏达1012只,每年户均增收6000元左右;灌云县石涧村利用40万元帮扶资金扩大食用菌生产基地规模,吸纳100多名低收入农户就业和脱贫;茅山老区的句容戴庄村则因地制宜发展有机农业1.24万亩,90%农户入社,人均农业纯收入2万元以上。

  这些村所处地域、贫困原因各不相同,但短短几年都甩掉了贫困帽子,有的甚至成了经济强村,究其奥秘,就在于精准扶贫。省委农工办(省扶贫办)负责同志说,聚焦集中连片地区和重点县,针对低收入农户和经济薄弱村实施精准扶贫,是我省扶贫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的最重要经验之一。其主要做法是,实行帮扶对象、责任人和项目“三落实”,实现工作到村、帮扶到户、责任到人、措施到位“四到”。建档立卡,组织机关党员干部、能人大户结对帮扶。省对经济薄弱县组织“五方挂钩”帮扶,挂钩单位与经济薄弱村结对帮扶。

  对贫困户准确识别、建档立卡,作为实施精准扶贫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不断做细做实。对所有低收入农户名单、帮扶责任人在村组进行全面长期公示,力求将扶贫对象搞准搞实、公开透明。在此基础上实行动态管理、分类帮扶:对有劳动能力的,实施开发式扶贫,扶持发展高效种养业等周期短、见效快的项目,开展技能培训,促进转移就业,助其增收脱贫;对确实没有劳动能力的特殊困难户,由政府兜底,纳入农村低保予以解决。

  省委省政府明确要求,全省147万低收入农户每户都要有党员干部结对帮扶,每个党员干部每年至少入户走访1至2次,让低收入农户有困难能随时找到人,帮助解决实际问题。省扶贫办先后组织5次暗访检查,从建档立卡数据库随机抽选对象,直接到村到户,确保扶贫对象真实可信、帮扶措施落实到位。每年对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进行“盘点”,对已经脱贫的,跟踪观察了解,巩固脱贫成果;对尚未脱贫的,分析原因,对症下药制定方案,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确保帮扶项目和措施落到实处。

  “提高扶贫精准度,就是找准贫困对象,并针对具体致贫原因提出解决方案。”泗洪县扶贫办主任朱殿华道出帮扶工作思路,该县对所有低收入户进行拉网式调查摸底,做到村不漏组、户不漏人,逐户分析致贫原因,提出解决思路。

  “我们老两口岁数大了,外出打工没人要,想搞养殖没本钱,又怕担风险。帮温氏集团养猪,去年在生猪行情这么差的情况下还净得1万多块!”在峰山乡生猪养殖基地,村民张锦山告诉记者。该乡通过在当地进行生猪深加工的温氏集团,为养殖户统一建设猪舍、统一供应苗猪和饲料、统一提供养殖防疫技术、统一回收商品猪,确保低收入养殖户“零风险”。孙园镇臧石村村民臧化果,全家靠种几亩田维持生活,去年10月份经帮扶单位介绍外出学习利用草绳机生产草绳,老两口一个月净赚4000多元。魏营镇刘营居委会的低收入农户张保军夫妇因母亲生病、孩子小,无法外出务工,种粮成了唯一收入来源。2012年在扶贫单位帮助下,他以零租金承包了7个大棚,每年种植大棚西瓜纯收入达21000元,秋天种植蔬菜纯收入5000元。

  财政扶贫资金扶持到户、支持低收入农户自主发展种养业,是我省去年全面推广的一种“滴灌式”扶贫新形式,包括把扶贫资金作为低收入农户股金入股合作社获得分红、用于购买公益性岗位提供给低收入农户就业、作为企业吸纳低收入农户就业的补贴等,使低收入农户真正有了“获得感”。

  本报记者 邹建丰

原标题: 精准扶贫 一村一策求实效

编辑: 王高峰、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