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铁腕整治电镀行业
整合现有企业,拆除落后生产线,取缔电镀黑窝点
海门市涉重行业专项整治组日前组织人员对前期查封的32个电镀车间、78条非自动生产线拆除情况进行后督察。12家被查封的涉重企业,除两家企业各1条半自动线经申请确需保留被批准外,其余76条非自动线已经全部拆除或改建自动线。
在海门市东风电镀厂,原来污水横流的车间已被崭新的厂房取代,正在按照整治要求建设两条全自动镀镍、镀铜生产线。“我们现在的产能虽然和整治前一样,但生产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也终于可以睡个安稳觉了。”企业负责人刘生说。
治污必须先治脑
“与其说治污,治企业的污染、治环境的污染,还不如说在治企业法人和我们环保人的脑子。”这是张健任海门环保局长4年来治理污染、解决各种环境问题的心得。
海门市涉重企业大多建厂时间早、数量多、规模小、基础差。这些企业曾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但其环境问题日益凸显,虽经多年整治,仍效果甚微。
当时,海门市涉重企业中,有纯电镀企业14家、单独电镀车间企业3家、机针电镀车间企业18家。其中,只有申海科技、中兴精密等7家属于规模以上企业,其余都属于小电镀企业。
在2015年环境日召开的海门电镀企业整治推进会上,专项整治工作组播放了新环保法实施半年以来南通和海门环境执法中行拘、查封扣押、按日处罚案例电视专题片。会上,坐立不安、面面相觑的电镀企业老板和已经完成全部整治任务、泰然自若的机针企业老板形成鲜明对比。随后,海门环保局还安排机针企业老板现场介绍整改经验,交流整改心得。
在会上,17家电镀企业负责人递交了整治工作责任状,承诺逾期未完成整治任务的自愿接受环保处罚。
执法行动震慑电镀企业
2015年5月9日8点整,海门市环保局开展“春雷行动”,瞄准海门市17家电镀企业(单独电镀车间)。检查人员现场重点检查电镀企业污水治理设施运行、周边环境情况和有无偷排问题,并采集了企业集污池、排放口和周边河水的样品进行检测。
3天后,海门市环境监测站出具了水样监测报告显示,17家电镀企业中只有4家企业达标,12家企业超标,1家企业私设暗管。按照新环保法要求,海门市环保局当即对13家存在偷排、超标排放重金属污染物等违法行为的企业做出了严肃处理。
1个月之后,海门市环保局实施“闪电”行动,关闭18家机针企业的电镀车间,同时协调启动位于申海工业技术科技有限公司内的电镀车间,为机针企业提供集中电镀服务。
机针业是海门市的传统产业,鼎盛时期的企业数量超过50家。随着时代变迁,机针业逐步萎缩,企业锐减到18家。由于历史原因,机针企业配套的电镀车间大多存在环保手续不齐全、生产工艺落后、污染防治设施简陋等问题。
2013年,海门市环保局就着手整治机针企业电镀车间的环境问题,最后确定将机针企业所有电镀车间搬迁到申海公司内集中生产,确保机针电镀废水集中处置、集中排放。历时18个月,这项工作终于在2015年6月完成,18家机针企业将电镀车间全部搬迁至申海公司集中生产,整合成5条生产线。
依法取缔电镀黑窝点
2015年,海门市环保局还联合公安部门开展“飓风”行动,取缔电镀黑窝点。
此次行动中,海门市环保局共查处了7处电镀黑窝点,其中1处重金属超标3倍以上的黑窝点相关人员被移送公安机关,关停4处未经环保审批的电镀黑窝点,另外两处黑窝点负责人意识自己的违法行为,主动拆除了生产设备。
2015年11月21日,海门市环保局尝试市县两级联动、环保公安联合执法,邀请南通市环境监察支队和海门市公安局共同开展了一次电镀行业“严冬”行动,主要核查电镀企业生产设备的淘汰情况,环保部门还重新核定每个企业排污种类和总量。
此次行动共检查12家企业,收缴了所有电镀企业的排污许可证,待整治验收合格后重新发放。检查时,这12家企业已拆除生产线53条,正在拆除的生产线有18条,检查组查封了应拆未拆的78条生产线。
至此,海门137条手工及半自动电镀生产线全部淘汰。据统计,17家电镀企业整治完成后,每年可减少废水排放量超过10万吨,较之前削减27.6%。
张健说:“下一步,将完善长效监管机制,进一步巩固整治效果,同时加快海门市金属表面处理集中区建设速度,集中区外电镀企业一律进区集中管理,构筑涉重行业‘双保险’。”
( 陈富强 刘庆中 陆新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