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看吧》在德国赢得观众(民营文化企业跨国生意经)

03.02.2015  07:09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热潮,一浪接一浪。近年来,华韵尚德在德国购买电视时段播中国节目、凤凰传媒创中国出版业最大跨国并购案、四达时代影视译制基地落户非洲……多家民营文化企业把生意做到了海外,以盈利为动力,以传播鲜活、真实的中国为使命。文化版推出“民营文化企业·跨国生意经”系列报道,关注他们迈出去的脚步。

  本报驻德国记者郑 红

  《人民日报》( 2015年02月03日12版)

  《来看吧》的节目录制现场。

  本报记者郑红摄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热潮,一浪接一浪。近年来,华韵尚德在德国购买电视时段播中国节目、凤凰传媒创中国出版业最大跨国并购案、四达时代影视译制基地落户非洲……多家民营文化企业把生意做到了海外,以盈利为动力,以传播鲜活、真实的中国为使命。文化版推出“民营文化企业·跨国生意经”系列报道,关注他们迈出去的脚步。

  从普通人的视角讲述中国,北京出租车司机的故事很对德国观众胃口

  “2月18日,中国人将庆祝除夕。虽然他们在12月31日已经庆祝过新年了,但按照传统农历计算的中国春节对他们来说更为重要。这一天,全家人要聚在一起,热烈庆祝新年的到来,在这天晚上,中国人的电视机里会播放春节联欢晚会。我们将会在未来几天为您也奉上往年春晚的部分节目。

  1月25日中午,德国杜塞尔多夫,一档向德国观众介绍中国的节目《来看吧》正在录制。节目部主管马塞尔·穆哈和他的团队正在为未来两周即将播出的《来看吧》录制主持人串场部分。为迎接中国春节,《来看吧》推出了春节特别节目,主持人法比安·罗伊尔将带德国观众走近这个中国人最看重的节日。

  提起《来看吧》,德国人并不陌生,这档节目已经陪德国观众走过了4年。

  2010年4月,由中国民营文化企业北京华韵尚德国际传播有限公司制作的《来看吧》在德国北威州电视台开播,成为欧洲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进入主流媒体的中国电视节目。“节目的内容是我和远在中国的同事们共同商定的,中国的美食、德国人在中国的生活、中国少数民族的生活等话题,德国人都很感兴趣。”穆哈说:“我们觉得,节目既要让德国观众喜欢,又要能展示真实的中国。

  穆哈介绍,以往,德国的电视台也有介绍中国的节目,但大多是用德国人的视角看中国,与中国的实际情况常常并不相符。而《来看吧》的节目素材由华韵尚德的中国员工在中国从文化机构和电视台搜集,展示的是真实的、原汁原味的中国,后期则由华韵尚德的德国员工根据德国人的视角重新编排。

  “我们很少播高大上的国家形象类节目,主要从普通人的视角,来讲中国故事。”华韵尚德董事长王立滨记得,其中一期讲北京出租车司机劳累一天回到家,与小孙子嬉戏打闹的片子,在德国收视率很高,“我刚到德国发展时发现,德国普通民众对中国的想象,简直是异想天开。我们的节目让他们发现,原来中国人有着和他们差不多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从电视到网络,从德国一个州到覆盖全欧洲,去年盈利2000万元

  点开《来看吧》最近一期节目,从汉字“”的字形字义,到年年有余的美好寓意,透过一个汉字的奥妙,让德国观众了解中国人的文化基因。

  摄影师蒂姆·德佩已经在《来看吧》节目组工作了4年,累计编辑了8万多分钟节目。“我很喜欢这份工作,德中在经济、技术领域有很多合作,这个节目可以促进两个民族互相理解,克服文化隔阂。”蒂姆说。

  文化“走出去”要找准双方的契合点,既要展现国家文化特色,又要符合当地民众的欣赏习惯。蒂姆虽然干劲十足,但在制作节目时,翻译和配音等问题常常让他着急上火,“中文说起来不长的一句话,翻译成德语就会特别长,配音时要把这么长的语句与画面对应上,有时候是个难题,就得想各种办法解决。

  蒂姆介绍,节目在制作过程中,特别注意将中国的内容“改头换面”讲出来,以符合德国观众的思维习惯和电视语言。在对片子进行编辑时,编辑会注意避免在片子中大量出现中国地名、人名,还会将较长的句子改为短句,尽量使用简单的陈述句进行表达,避免使用最高级和含有笼统描述的语句,还要避免使用成语、俗语、歇后语等,就怕观众不好理解。

  4年间,《来看吧》的摊子越铺越大。最先在北威州登陆,如今已在德国6家电视台播出,黑森州、图林根州等地区都能观看。拥趸日众后,节目也开始在多家网络平台播出。2013年2月,华韵尚德制作了第二档海外中国专题节目《走进中国》,在德国FTL网络电视台开播,首次实现覆盖整个欧洲。

  王立滨透露,2014年华韵尚德大约盈利2000万元。

  杜塞尔多夫电视台台长乌韦·佩尔策认为,现在杜塞尔多夫有300多家中国企业,有越来越多人对中国感兴趣。《来看吧》开启了电视台的一个全新领域。“此前我们台主要报道当地新闻,随着《来看吧》加盟,我们开始将目光投向世界。

  民间对接民间,企业对接市场,文化走出去可以有新步态

  如今,很多德国人已成为《来看吧》的“粉丝”。节目组珍藏着不少观众来信,伯特·格林海姆写道:“节目非常吸引人,尤其它还展示了都市以外的中国人的日常生活,让我们看到中国社会的丰富性。”还有不少观众在信里说,自己一集不落地看完了某个系列的全部节目,还询问哪里能买到节目的光盘。

  《来看吧》不仅被德国观众连连点赞,还成为德国学者的教学“课件”。马克西米利安·谢弗是位年轻的汉语言学者,2014年10月,他在拜罗伊特大学组织了一场文化交流会,主题为“在德国的外国人”和“在外国的德国人”。交流会上,《来看吧》的一期节目“家有洋女婿”被他拿来当堂播放,引导学生讨论。讨论尾声,马克西米利安·谢弗还为学生播放了《来看吧》中的中国长白山片段,引得学生啧啧赞叹,很多人表示想到中国旅游,亲身体验中国文化。

  作为一家致力于国际文化交流的民营企业,华韵尚德的表现让中国驻德国大使史明德刮目相看。在他看来,华韵尚德公司与当地电视台合作,实行本土化的商业运作,在采用国内素材的基础上根据德国人的收视习惯进行再加工,既确保了节目中原汁原味的中国特色,又让德国人看得懂、喜欢看,这是成功的重要因素。“这是中国民营文化企业在德国文化媒体市场的一次突破,也是在西方国家落地并获得发展的一次有益实践。

  全球中小企业联盟欧盟(德国)代表处首席代表沈晓武认为,《来看吧》的成功可以复制,“他们以传媒作为抓手,实质是文化的贸易。招募本土员工,在素材选择上考虑市场因素,公司对于品位的追求和对目标的坚持体现了决策层的用心。

  “与官方的交流活动相比,我们民间的文化走出去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迄今成功进入德国市场的民营文化企业寥寥无几。”同时,史明德认为,民间对接民间,企业市场和营销意识强,重视海外文化市场规则等,是民营企业在文化走出去中的优势,他们为中国公共外交开辟了民间渠道。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球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原标题: 《来看吧》在德国赢得观众(民营文化企业跨国生意经)

  稿源:环球网

  作者: